作者:祝魏玮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7-29 8:27:13
选择字号:
多兵种参战 多技术集成 多成果应用
致力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中科院新“黄淮海战役”进行时
 
经历过上世纪80年代那场粮食灾荒的人,想必不会对“黄淮海战役”陌生。
 
1985年至1987年,我国粮食产量下降,人口却大幅度增长。中科院27个研究所的400名科技人员投入冀、鲁、豫、皖4省农业主战场,启动了以盐碱地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农业科技战役。
 
1993年,原来重灾低产区的8个地市粮食总产净增56亿公斤。这场粮食“保卫战”也被称为“黄淮海战役”。
 
而今天,在玉米种子几乎被国外公司垄断、大豆市场几近被跨国企业控制、农业生产急待转型的形势下,一场新时期的“黄淮海战役”正由中科院和沈阳军区联合打响。
 
玉米高光效栽培技术、农田生物防控技术、马铃薯脱毒快繁等20多项技术已在沈阳军区农副业基地得到成功示范和推广。而这距院军签署“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合作框架协议”还不足一年。
 
7月21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沈阳军区老莱和双山农副业基地调研时指出:“我国农业正处在转折的关口,能否走出这道关口,科学技术创新是必由之路。如果能发展出系列现代化生产技术,就能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能和效率,有效缓解劳动力不足,摆脱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迈向粮田的基础研究
 
在老莱基地,玉米田都不是正南正北的种植。田垄均往西偏一点,每两垄也都留出一垄空地。
 
这是植物光合作用研究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的高光效栽培技术。
 
根据黑龙江的日照情况,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科学家发现:如果按磁场南偏西21度种植玉米,可大大地提高全植株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避免在有效光合作用时间内玉米阴影相互遮蔽。
 
“没想到基础研究也能在农田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中科院院士李振声说。
 
此外,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的另一项技术——保护性耕作也在这里得到广泛应用。2011年,高光效栽培技术在沈阳军区示范面积超过5万亩。
 
“我们还使用了中科院的生物技术,有效防治了病虫害。”沈阳军区老莱基地主任周光明说,“今年没有多花一分钱,但玉米产量每亩增加了100公斤。”
 
这仅仅是院军农业科技合作的一个案例。在合作中,中科院协调了来自17个研究所和两所大学的专家。仅2011年上半年,中科院已有十多个项目在这里进行示范和推广。
 
在老莱基地,周光明拔出一颗马铃薯苗,向白春礼和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说:“我们和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已经成功进行了‘脱毒苗’的快速繁殖示范,仅育苗一项每亩可收获700~800元的效益。”
 
李振声解释说:“马铃薯在栽培过程中,会因病毒侵染出现植株变小、叶片皱缩、产量逐年下降等现象,而脱毒育苗成功解决了这一问题。”这项技术配套使用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的缓释肥、合肥等离子所的控释肥技术以及地理资源所的高效灌溉,使马铃薯的产量当年提高了49.9%。
 
白春礼指出,东北地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战略要地,也是有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区域。看到多项新技术在这里得到示范,并计划向东北地区乃至全国进行推广,确实令人振奋和欣慰。
 
你们的需求也是对我们的命令
 
沈阳军区司令员张又侠说:“发展现代农业是党中央、国务院新形势下抓好‘三农’工作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离不了科技的支撑。因此,你们科技人员在这里的需求就是对我们的命令。”
 
白春礼表示,作为我国最高国立科研机构,中科院必须要在解决国家农业战略问题,特别是在攻克农业重大科技难点上作出贡献。
 
“你们的需求也是对我们的命令。”中科院领导表示。
 
在机械化耕种过程中,沈阳军区农副业基地官兵发现,国产犁铧每年的损坏率高达60%,进口犁铧没有出现过相关问题,但进口周期较长、价格昂贵。中科院领导当即安排沈阳金属所,进行材料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做出与进口质量相当的犁铧。
 
仅仅几个月时间,金属所对进口犁铧样品进行分析研究,并研发出高效耐用的犁铧材料,此项改进将有效提高我国现代化农机具装备水平。
 
在调研中,张又侠指着一台进口农机的耙齿说:“这种耙齿是合成材料,虽然好用,但是易损坏,进口成本很高。”
 
白春礼当即表示:“这是化学材料问题,交给我们来解决。”他指出,农用机械材料虽然不像飞机发动机材料那样引人注意,但却对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精准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正是在这种密切合作中,一项项农业科技难题被攻克,一项项农业问题解决方案形成并推广。
 
2011年,中科院合肥智能所、地理所、遥感所、自动化所、沈阳自动化所、中国科大六单位和沈阳军区联合,根据农情监控、农田信息采集、应用服务等需求,建立实现示范基地卫星遥感、农情空间分析、农业生产管理与指挥等应用系统,为精准农业和现代化生产提供了智能化的管理作业平台。
 
承载国家粮食安全的“院军一号”
 
在调研中,白春礼、李振声以及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王晓军亲切地称院军合作培育的杂交玉米新品种为“院军一号”。
 
这将是一个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玉米新品种。
 
周光明告诉记者:“现在‘德国造’和‘美国造’一统天下。价格已经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但明年我们就可以大规模种植自己的玉米新品种了。”
 
白春礼指出,大豆等农产品以及玉米种子的大量进口,预示着我国农业已经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加。能否摆脱西方国家对我国粮食的控制已经成为必须要回答的现实问题。“希望未来几年,‘院军一号’也能一统天下。”
 
在院军科技合作示范项目中,中科院联合高校以德国的‘德美亚1号’和美国的‘先玉335’为对照,在沈阳军区三个农垦基地试验玉米新组合9428个。选育中,科研人员通过回交转育,将国外玉米优良性状导入我国骨干自交系,并利用分子标记,对有益基因进行了叠加。
 
李振声说:“目前,通过院军合作,科研人员在老莱基地已经将育种目标定为:选育出比‘德美亚1号’增产5%以上并抗大斑病的新组合。”
 
李振声表示,如果说26年前打响的那场“黄淮海战役”使我们初步取得了大规模的生产经验和科技积累。那么这场新时期的战役即是致力于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现代化农业的示范。
 
院军合作的成果远不止这几项。在双山基地,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了这场事关国家粮食安全“战役”的胜利曙光。
 
《科学时报》 (2011-07-29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