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鹏 李荔 来源:北京科技报 发布时间:2011-6-20 15:26:35
选择字号: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 中国应对极端天气存软肋
 
洪水翻滚,时不时就可以看到被连根拔起的大树顺着洪水横冲直撞;越过防洪堤的洪水淹没了河道两边的田地,地里的玉米也只看得见尖顶……6月14日,浙江省开化县华埠镇接连几天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而这种状况只是6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涝灾害的一个缩影。
 
记者从国家气象部门了解到,到6月16日早上,长江流域自6月3日以来的三轮强降雨已经累计降下1400多亿立方米的雨水,而这几乎相当于3.7个三峡的总库容。
 
“旱涝急转”让不少地方手足无措
 
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少地方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天气。3月入春至5月底,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偏少,很多地区遭遇数十年甚至百年不遇的大旱,河流湖泊出现干涸。国家和很多地方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实施抗旱,然而,在不少地方的抗旱设施还没有完全到位之时,6月初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接连而来的强降雨又使很多地方陷入了严重的水灾之中。
 
从6月13日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再次出现强降雨天气过程,导致长江中下游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综合国家减灾委办公室及各地有关部门统计,截至15日,13日以来的暴雨洪涝灾害共造成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安徽7省12人死亡,7人失踪,二十余万人紧急转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庚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降雨时间上看,最近一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雨并没有异常的变化。
 
但是,该地区今年“旱转涝”的突然性还是令很多人感到十分意外。长江水利委员会有关水文气象专家说,虽然长江中下游过去也发生过“旱涝急转”现象,但是其程度远没有这次的剧烈。另外,过去这片区域“旱涝急转”范围较小,但这次涉及整个流域性范围,几天内几个省从流域性大旱急转大涝。短时间内这么多地区由望天“喊”渴到暴雨成灾,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十分罕见。
 
极端“旱转涝”的原因何在
 
在王庚辰看来,“旱涝急转”的现象和全球的气候环境变化具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冷暖空气的急剧交汇下,长江中下游出现这样的天气也就不足为怪了。”
 
中央气象台的监测显示,目前长江中下游天气的急剧变化,其主因就是大气环流的改变。6月随着季风的爆发,从孟加拉湾输送来的西南暖湿气流不断加强,长江中下游地区水汽条件改善;与此同时,经常有弱冷空气从青藏高原向偏东地区移动,这样丰沛的暖湿气流和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上空交汇,就带来了降雨。
 
北京市气象局研究员吴正华告诉记者,秦岭——淮河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这种季风气候的最主要特征是一年中随同季风的旋转,降水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季风气候容易引发旱涝灾害。
 
这些受季风气候影响的地区,都会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每年汛期来临之前,都会出现干旱。
 
吴正华表示,今年的情况比较特殊,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期较长,涝灾严重。全球气候变暖以后,不光大气温度升高了,而且最重要的是空气中所容纳的水汽更多了。
 
“这些大气中的丰富水汽随着大气环流在地球上空飘荡,一旦遇到冷空气,水汽便会凝结成雨降落,在水汽十分集中的地区上空,形成降雨时就会出现严重的涝灾。”吴正华说。
 
目前这种异常的极端气候,并非中国独有。吴正华说,最近在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有类似的遭遇,前段时间,澳大利亚出现涝灾,不久以前美国出现一天上百次的龙卷风以及法国面临的严重干旱等等也都是极端天气的反应,而这些都是全球变暖带来的恶果。
 
中国应对极端天气存在软肋
 
在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等极端天气面前,目前中国的应对能力存在明显的软肋。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前中国有关气象部门很难对极端天气的突然变化做出准确判断。
 
今年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严重,此时,我国气象部门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跟踪就成为了我国安排抗旱以及其他相对对策的重要依据。虽然根据中央气象台的会商结果,我国预测到6月3日至7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将有一次明显降雨天气过程,但是其降雨的强度究竟有多大,有关气象部门并未做出准确的判断。
 
为更好地抓住降雨的有利时机,6月2日下午,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甚至还组织长江中下游流域旱区各省相关单位召开了人工增雨作业条件会商,准备适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但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是,此后接连而来的降雨强度几乎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如果国内的气象部门能够提前准确预测到了本次极端天气的变化过程,很多地方的受灾情况也许就要少得多。
 
但有气象专家对记者坦承,由于极端天气事件比普通天气预报更为复杂,目前国内在研究方面也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因此当前我国应对极端天气事件还存在着很大的软肋,还需要依靠后续研究来弥补。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