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炎志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6-8 8:42:36
选择字号:
林炎志:甘霖之忆

□林炎志
 
1976年“四人帮”倒台,1977年是拨乱反正的一年。在中央召开三中全会之前,邓小平同志自告奋勇抓科技教育。那年8月,停止了推荐上大学的做法,恢复高考招生制度。因为时间紧迫,考试推迟到1977年的12月,而且允许从“文革”断考的那一届(1966届高三毕业生)开始报考。这正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整整积压了11个年头的高中毕业生,由此纷纷投入了紧张的复习备考。那一年的考试规模空前浩大,竞争也空前激烈。这一决定不仅仅为迅速恢复高等教育水平选集了一大批笃学者;更重要的是,它就像是一场飓风,扫荡了“文革”中“文化沙漠”的气氛。崇尚知识、崇尚学习的朝气,顷刻之间蔚然成风。邓小平同志真不愧是高屋建瓴、改造中国的巨匠。
 
由于1977级(1982届)是在如此特殊的历史变动中招收的大学生,所以学生集体也非常有特色。一个班的同学,年龄可以从十四五岁一直到三十一二岁。老三届的同学往往被尊为“老大哥”,小年龄同学求他们帮助时,他们有时甚至会以叫“叔叔”为要挟的条件。机械系的一位同学戏称自己为“出土文物”。
 
逢年过节,老三届的同学往往带着自己的几岁的儿子、女儿到班上来联欢。另一方面,“文革”后期,很多地方的小学是五年制,中学也是五年制;如果学生再早上一年学,14岁就可以考上大学了,他们还常常在半夜梦里叫“妈妈”呢。除了年龄大大小小的同学外,大部分同学都多多少少有几年工作经历,所以一个班的成员,不但来自五湖四海,而且来自工农商学兵。讨论起问题来,思路和社会生活的根据丰富多彩。
 
由于77、78级同学很多人饱尝过失学的遗憾,一旦重回课堂,真如久旱逢甘雨的禾苗一般,如饥似渴,倍感幸福。那时学校统计过一次每人每周学习时数,绝大部分在70~80小时以上。晚上,有不少同学“开夜车”。最初,有个通宵开放的二三百座位的大教室,在主楼西侧三层,我们称之为“不夜城”。每晚那里都坐得满满的;只是时间长了,空气不好。后来学校为了同学身体健康,硬把它关闭了。
 
“文革”后,高等教育刚恢复,教材缺乏。于是,我们每个人都从图书馆借一大堆参考书,好像借得少了,就吃亏了。记得大一上普通化学课时,一位老教授看见我们总背着一大包沉甸甸的书来来去去,就说:“你们最重要的是把我在黑板上写的、课上讲的弄懂、记住。等你们毕业时,各位如果还能记得硫酸分子式H2SO4我就感谢你们了。”全场哄堂大笑。五年学下来,竟然果真如此。再好的积极性也有可能发展到盲目的地步。
 
那时我们有7个班近300人一齐在大礼堂旁边的阶梯教室里上大课。临近期末的一天,老师课前宣布:为了减轻同学负担,有两门课不考试了,记考查成绩。全场响起了一片不满意的“哟”声,老师为之惊愕,同学们解释说,为了学得扎实,希望考试。隔了几天,他又来宣布,学校同意全部考试。全场鼓掌,老师感动得不知是摇着头还是点着头走出去了。我和今天的大学生说起这件事,他们很多人不相信。这也难怪,他们怎么能理解我们那时的心情呢?!
 
77级同学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普遍很强。有一次学校让我们年级参加照澜院一带施工劳动,各班安排挑沟、甩方,打混凝土,又快又好又干净,师傅们大加赞扬。我们中有些人当过11年的工农兵,干活儿的历史可能比施工队的青工们还长。到了四年级,进入专业实验室,老师们普遍认为我们动手能力比较强。
 
这一届大学生,社会阅历很复杂,“文革”十年,风风雨雨,走南闯北。很多人都受过不同程度的挫折。我们由衷地拥护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我们在学校里亲眼看到了“文革”后百废俱兴的局面,我们是那一次历史转变、历史进步的直接受益者。所以我们当时的政治热情很高,政治上也比较成熟。
 
“文革”结束后,社会物质基础薄弱,各种事业都亟待恢复,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成山。社会上一股消极思潮影响到学校。针对这种消极心理,学校党委引导同学们讨论。很多班提出应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困难发牢骚没有用,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旁做起”。这种声音最后集中为化七二班的口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发而响遍全国。它和北大同学喊出的“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成为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学生积极因素的标志。
 
当时的清华副教务长邢家鲤老师在一次大会上曾说,“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是整个清华师生的精神状态和传统作风造就的。毕业时,全体77级同学一起劳动筹资购置了一块大理石条,嵌在主楼台阶中,上边刻着:“一九七七级一千零一十七名同学 一九八二年”,意寓我们要在祖国前进的阶梯上做一块结结实实的铺路石。这些都是我们理解的母校精神。
 
由于1977年中央还未召开三中全会,当时高校招生还有些“左”的地方,有些问题也还没有平反,要感谢清华“斗胆”录取了我。我们这一代人和母校是患难之交,是同甘共苦的师生情谊。
 
(作者系清华大学1977级学生)
 
《科学时报》 (2011-06-08 A2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