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婷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1-3-9 13:56:01
选择字号:
专访贺德方研究员:正确解读科技论文统计数据至关重要
 
科技论文是科学研究产出的一个重要方面,科技论文统计数据是反映国家科技事业发展和进步的一把尺子。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这些科技论文的平均引用率排在世界100名开外。
 
这些数据是否准确?“十一五”期间我国SCI论文数量和质量究竟如何?如何正确解读和使用科技论文统计数据?带着上述问题,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贺德方研究员。
 
科技日报:中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世界第一了吗?
 
贺德方:首先,我想说明的是,国际上是用SCI(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用EI(工程索引)数据库评价工程技术应用成果的。在进行科技论文国家间比较时,为保证在同一个范畴内的可比性,科研管理领域和科学计量学领域广泛认可和采用SCI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源,科技人员在非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是不列入统计范围的。
 
SCI始建于1961年,它收录了经过遴选的世界各国重要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就是大家常说的“SCI论文”。截至2010年,SCI共收录了8224种科技期刊,其中包括中国科技期刊115种。这些期刊都严格执行同行评议机制,总体上讲,保证了发表论文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创新性。
 
根据我所2010年底发布的统计数据,2009年美国发表SCI论文39.75万篇,排在第1位,中国发表SCI论文12.75万篇(含港澳地区),排在世界第2位。可见,美国2009年的SCI论文数量是中国SCI论文数量的3倍多,中国的SCI论文数量在短期内仍不可能超过美国。
 
科技日报:我国SCI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如何?
 
贺德方:近年来随着我国SCI论文数量的增长,我国SCI论文被引用次数也快速增长。我所2010年底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0年(截至2010年11月1日)中国SCI论文共被引用423万次,排在世界第8位。
 
“十一五”结束年的2010年度与开端年的2006年度相比,我国SCI论文数量翻了一番,年均增长率18.9%,世界排名从第5位前进到第2位。2010年度统计的SCI论文被引用次数是2006年度的2.86倍,年均增长率30%,世界排名从第13位前进到第8位。我国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增长的速度,要明显大于SCI论文数量增长的速度。
 
我国SCI论文数量和被引次数的快速增长,与我国“十一五”期间科技研发队伍不断壮大、研究与发展经费不断提高是分不开的。2009年参与科研的人员达到318.4万人,研究与发展经费达到5802.1亿元,我国已是世界上投入科研人力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也已跻身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大国之列。科学计量学理论和实践可以证明,在科技投入大规模增加的情况下,都会出现SCI论文数量的大幅增长、质量的快速提升。
 
科技日报:我国SCI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的世界排名情况如何?
 
贺德方: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论文总被引次数与论文总数之比。我想特别说明的是,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这个指标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一数据在使用中必须考虑论文发表数量的规模,否则会出现较大的偏差。好比在某些国际体育比赛项目中,运动员是要按照体重分为不同量级的,不能让所有运动员直接放在一个组进行比赛,那样做是不科学、不公平的。
 
如果不考虑论文发表数量的规模,各国2000—2010年间发表的SCI论文按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排序是什么样呢?百慕大群岛、巴拿马、瑞士、冈比亚排在前4位,美国则排在第5位,日本只排到第38位,中国排在第108位,俄罗斯排在第127位。
 
显然,排在前四位的国家(地区)并不都是科技强国,只是因为发表SCI论文总数较少,所以论文篇均被用引次数的数值就很大。例如排在首位的百慕大群岛2000—2010年间仅发表SCI论文247篇,被引用5721次,故篇均被引用次数高达23.16次。
 
因此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这一统计数据必须在同等规模论文总数的前提下,用于国际比较才有可比性和实际意义,抛开论文规模而笼统讨论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是没有意义的。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在一定规模论文总数做基数的前提下,采用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这一统计数据进行国家间的比较。
 
我所2010年底发布的统计结果显示:在2000—2010年间累计发表SCI论文20万篇以上的国家有14个,按篇均被引用次数排序,中国排在第12位。这一数据表明,尽管中国SCI论文的质量和影响快速提高,但与美国、英国等科技强国相比,目前还存在明显的差距。
 
科技日报:您如何看待论文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有人认为中国SCI论文已经过多了,您同意吗?
 
贺德方:科学计量学的研究结果表明:论文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才会引起被引用次数的快速增长,而且论文在发表后,往往需要经过一定的时滞,才会被引用。一般来说,被引用的高峰会出现在论文发表后的第2至5年以后。
 
巴西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每百万人口的SCI论文数达到150篇左右是个重要门槛。跨过这个门槛,该国技术部门利用科学成果的效率才有望获得增长。
 
2001年,中国每百万人口的SCI论文数还不到30篇,经过两个五年规划期的快速发展,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也只不过达到每百万人口100篇左右的水平。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国的SCI论文数量相对于中国人口和研发人员总数的规模,还处在打基础的积累阶段。
 
中国基础研究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没有较大规模且高质量的SCI论文是不可想象的。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仍然需要SCI论文数量的快速增长,这样论文被引用次数才能大幅度提升。近年来我国SCI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增长是2至5年前论文数量积累的结果,而近年来SCI论文数量的增长又可为未来被引用次数的增长提供基础。
 
科技日报:在SCI期刊特别是高影响期刊上发表论文是不是很容易?
 
贺德方:在高影响期刊上发表论文是各国科学家的追求,因为在这样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更能显示他们的成就,更能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高影响期刊都是有严格的审稿制度和国际化视野的,因此在这样的期刊上发表论文是有相当难度的。一般要经过初审、同行评议、修改(大修或小修)等阶段,初审被拒绝的比例往往在50%以上,同行评议等阶段被淘汰的比例也很大,即使数位同行审稿人审议通过的稿件,作者根据审稿意见进行了大修或小修后,稿件仍有可能被拒绝,因此稿件最终被录用的只占投稿数的很小比例。
 
每一篇高质量的科技论文都凝集着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有的是科学家一生奋斗的结果,甚至是学科领域内几代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晶。以生命科学领域著名期刊CELL为例,直到2005年才有以中国为第一完成机构的论文发表。
 
科技日报:您如何看待发表在低影响SCI期刊上的论文?
 
贺德方:众所周知,科学研究是有其自身规律性的,科研人员的成长也是有阶段性的。除了极个别的顶尖人才外,能有多少人平生第一篇论文就发表在高影响SCI期刊上呢?即使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的顶尖人才的论文也不是每篇都发表在高影响SCI期刊上。我个人认为,在低影响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同样是很困难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科研人员一般都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
 
我们也注意到,有人认为在低影响SCI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都是垃圾论文、质量不高,我本人不赞同这种观点。当然极个别人利欲熏心,“名”欲熏心,为了发表论文采取造假、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这种极个别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不是科技界的主流,也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前不久德国国防部长因涉嫌学位论文剽窃问题而辞职事件就是一个例证。近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对英国80多所大学的调查显示,2009—2010年有超过1.7万起作弊事件,学术不端之风正在入侵英国的学术研究机构。
 
目前,我国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已经采取了各种防范措施,努力构建学术诚信体系。随着网络化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方便和快捷地识别学术不端行为,也提高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威慑力。
 
科技日报:在用论文数据反映科学进展状况时,只考虑SCI论文是否有所偏颇?
 
贺德方:这个问题非常好。尽管SCI 具有很高的权威性,但它也具有局限性。SCI过度偏重于收录英语期刊,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非英语国家被其收录的科技期刊数量都比较少。例如,SCI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的数量近年来虽然增长比较快,到目前为止也只有115种,并且大部分是英文期刊。另外,SCI虽然能较好地反映基础研究成果,但不能充分反映工程技术研究成果。
 
因此,我所从1987年开始科技论文统计工作时起,同时对Ei数据库和主要反映最新科技思想的ISTP(国际科学技术会议索引)数据库等其他国际数据库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一并进行统计分析,我所还同步创建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使用期刊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20余个期刊评价指标对中国科技期刊进行评价,遴选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对这些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我国科技论文的产出状况。
 
科技日报:您如何看待一些科研单位单纯以论文数量进行科研评价的现象?
 
贺德方:目前,确实有少数单位存在过分强调论文数量,而忽视论文质量的问题。自1987年我所开展论文统计工作以来,我们不断地引导科研人员和管理部门重视论文质量,在每年举行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公布和分析论文被引用次数,强调论文质量和影响。从2009年开始,我所统计和发布了我国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平均值的SCI论文数量,再一次把重视论文质量的信号传递给科技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我们不主张单独以论文数量对科研人员进行考核与奖励,也不提倡各机构之间以论文数量相互攀比。
 
对于科技管理部门而言,正确理解各类科技指标的含义,合理使用科技论文统计数据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是我所多年来一直努力宣传和倡导的主张。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