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付毅飞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1-3-9 10:38:40
选择字号:
两会争鸣:怎么看科研人员当官
 
曾经有一则新闻广为流传:一位资深教授从东北调到北京某高校,觉得当教授没出路,先是参加该校后勤处处长的竞聘,落选。又参加该校保卫处副处长的竞聘,还是落选,最后,按该校其他老师的说法:“只好很失落地继续做教授。”
 
今年两会上,类似“教授竞聘处长”的故事再次成为一些代表委员议论的话题。
 
“不是说科学家不能当官,但如果过度追逐权力,这种人根本就不能叫科学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包为民如是说。
 
种种现象,让包为民觉得很可悲。“很多优秀人才、高学历人才,不愿意在一线扎扎实实做科研工作,而是选择去机关,这是件很糟糕的事。”他说。
 
“过去科研人员都不肯当官,更愿意做一些具体的业务工作,这些年却颠倒过来了。还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表示。
 
“官本位”不难理解,自古中国就有“学而优则仕”之说,这不过是传统观念的延续。“相比搞科研,‘当官’不仅可成为科研管理的操纵者,还可以带来各种现实的‘好处’。这让一些科研人员做出‘从政’的选择。”包为民认为,现有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导向存在偏差。
 
在2010年6月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多名院士和专家谈到科研管理中“行政权力一支独大,学术权力日渐式微”的问题时认为,现在各级行政管理人员对科研立项,有实质性决定权,专家评审机制则越来越流于形式。
 
“资源配置到底谁说了算?不是科研人员,而是管理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院院长吴江表示,目前科技资源配置的行政化过度,一些科研单位事业单位行政色彩太浓。“现在一个课题下达,不挂衔的很难拿到。这导致很多人,尤其是青年人认为不当官做不了科研,反过来说,当了官不但掌握了科技资源,而且可以让别人给自己做科研。”他说,“这种误导下,很多年轻人不是潜心做研究,而是‘用心做钻营’。”
 
包为民说,还有一些科研工作者本来不想“当官”,但要想有所作为,不得不遵循“规则”,兼几个头衔。“头上不戴几顶‘帽子’,很难调动资源,甚至寸步难行。这就是当前科技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以权为核心。”
 
吴江例举了全国科协做的一项调查,37%的参与者选择“做官对争取项目、解决职称均有利”,同样还有37%的人表示“有机会可以走仕途”。
 
“客观来说,确实需要一些专家走上领导岗位,进入决策层。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专家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对科技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吴江说,“但前提是,他们要具备管理才能,能承担更大的责任,而且与在科研岗位上相比,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钱学森秘书曾经回忆说,1984年,中国科协多次召开主席会议、常委会等,谈到换届问题,大家一致推荐钱学森为下届主席候选人。但“钱老本人坚决不同意。他甚至在会上和别人争得面红耳赤,决不退让。”钱学森“常说自己只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一块‘当官’的料。如果不是工作需要,他不会同意担任力学所所长,也不会同意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和国防科委副主任等一系列职务。这些职务都是后来在他主动而坚决要求下辞去的。即便当上全国政协副主席能享受‘四副两高’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待遇,他也毫不在意。”
 
谈及此事,吴江表示,对于有重大成就、获得国家奖励,或是正在做国家重大项目的科研领军人物,一定要严格把关,以防“浪费”。“这样的科学家,我认为不宜提拔到行政岗位上,可以在现有岗位上给他相应的待遇。”他说,一些真正有成就的科学家往往更愿意潜心搞科研,应尊重他们的选择,不要让他们“被当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