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 吴静 代彤 赵燕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2-20 9:51:47
选择字号:
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物理团队:教学科研双丰收
 
本报记者 廖洋 通讯员 吴静 代彤 赵燕
 
青岛科技大学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是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也是学校的拳头学科和优势学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以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国家技术发明奖获得者、博士生导师吴其晔教授为代表的一支高层次人才队伍。
 
这是一个学术水平高,学术风气浓厚,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干团队,他们甘于寂寞,勤奋钻研,厚积薄发,一个团队就承担了近2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并斩获了多项国家级大奖,在教学科研方面赢得了耀眼的荣誉。
 
献身三尺讲坛 培养卓越人才
 
高分子物理教学团队承担的《高分子物理学》课程于2007年由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是国内高分子相关课程中最早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的课程之一。所教授的课程《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流变学》、《凝聚态物理》、《高分子物理实验》等均有自己编著的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在全国高校范围内被广泛选用。团队发展目标明确、合作精神良好、梯队结构合理,作为一个教学和科研成绩突出的教学团队,他们在学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团队带头人吴其晔始终奋斗在教学第一线,他认为站在大学讲坛是一件神圣的、艰苦的、令人神往又责任重大的工作。他曾在全校开学典礼上对新同学发表寄语:“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无法控制的,能够控制的是人生的宽度和高度。要想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就得不断提高人生的宽度和高度。具体到一个老师,就是要努力去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一个讲道德的人。”已过花甲之年的他始终尊奉着这样的人生信条。也用他的人格魅力带动着整个团队的教书育人水平。
 
一门精品课程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促成的,而是经历数十年磨炼和锤打。至今高分子物理教研室还实行着新教师上课的“试讲制度”,无论资格多老,不论学历多高,即便博士后上新课前也必须试讲,而且试讲后的评议是严肃认真甚至苛刻的,有的老师通过几次试讲才能登上讲台。吴其晔说,这是对学生负责,对老师负责,对课程负责。
 
团队的老师在实践中体会到,在深入系统而且结合学科发展前沿的讲授过程中,常常会闪现新的体会和灵感,有时甚至能凝练出新的科研方向。“高分子材料的非弹性体增韧”、“高速流场中熔体流动的不稳定性”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都是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引申凝练出来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科研课题。
 
厚积薄发 科研成绩突出
 
吴其晔对他的团队说,大学教师第一位的神圣职责是站正课堂讲好课,同时必须参与科研。近年来团队承担和协助完成国家级、省、部、市级纵向科研项目及各类横向科研项目百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7项,青年基金1项;国家重大基础项目等。结合科研工作成果,团队共发表科研论文400多篇,SCI收录上百篇;出版教材、专著、译著十余部。
 
近日,团队杨文君教授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在材料化学国际著名期刊J. Mater. Chem报道了蒽中心交叉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双光子吸收截面强化效应,日前德国著名化学评论期刊SYNTACTS在合成有机化学及天然产物化学部分将其作为有机合成亮点文章进行了推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Timothy M. Swager教授评论认为对这一强化起源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新型双光子吸收材料的设计。
 
经过多年勤奋耕耘,团队的科研屡获荣誉,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三等奖一项,化工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国家石油与化工协会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两项等荣誉,并完成多项省部级技术鉴定,部分成果已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精诚团结 塑造团队灵魂
 
高分子物理团队在几十年的扎实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老中青结合,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术专攻各有侧重,相辅相成的精明强干的团队。一支高水平团队必然有它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灵魂”。吴其晔说,我们这支队伍的“精神气质”就是境界高,能力强,作风正派,齐心合力、精益求精;队伍的“灵魂”就是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珍惜教师光荣称号,爱集体,爱工作和爱生活。一个人只有爱一项工作,才能投入、负责和钻研,一个团队也是如此。
 
团队成员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科研经历,使他们相互之间产生了良性碰撞,迸发出学术思考的火花,进而促进了崭新学术思想的形成。
 
团队青年老师、德国洪堡学者闫业海原本从事的是较为传统的“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研究,在与从事其他领域研究的同事进行了深入交流后,经过缜密的思考和系统的文献调研,他把研究方向调整为“以聚合物、碳纳米管为基础的磁、光、电多功能材料”研究,据此申请并获批了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教学科研的道路是一条艰苦的道路,在硕果累累的背后,是团队成员日积月累的辛勤付出。但是每个人都甘于付出,乐在其中,因为吴其晔始终在团队中传达一种信念,团队开展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很有意义,无论对国家、对学校还是对个人发展都意义重大。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大家坚信奋斗之后一定会取得一流的成果。面向未来,团队满怀信心,承担起自己的教学科研使命而拼搏,为了高分子物理学科的发展,为了青岛科技大学的发展,也为了自我价值的更大实现。
 
《科学时报》 (2011-12-20 B1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