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天舒 来源:健康报 发布时间:2011-12-5 13:05:54
选择字号:
医学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盲目扩招造成恶性循环
 
近年来,医疗机构用人门槛不断抬高,多数市级以上医院已向临床本科毕业生关闭了大门,临床专业的学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学历和就业压力。这一用人“趋高”现象是否开启了人才高消费时代?在医改背景下,这一现象是否反而有利于人才向基层流动?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记者就此展开采访。
 
临床专业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
 
“用人门槛确实越来越高,现在非硕士生不要。”谢明均是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同时兼任普外科主任。他对人才高消费现象最直接的体会是,今年普外科进人指标是2个,结果来了14名硕士生应聘。
 
这在10年前无法想象。谢明均认为,现在本科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质量问题:一方面,“宽口径”招生、重基础轻临床、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临床动手能力下降;另一方面,人才流动机制并没有建立起来,医院通过计划渠道按部就班接收人才,只能依靠不断提高“门槛”来限制人员进入。
 
2008年,张贤从内蒙古医学院临床本科毕业,成为上海市定海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全科医生。对就业形势,张贤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果想进一线城市,只能选择基层。在上海,虽然各大区属医院原则上也会有少数本科生用人指标,但竞争极为激烈。张贤把目标锁定社区,最后成功签约。
 
广东省人民医院一位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高学历人才拥挤在某些临床优势科室里,造成单位用人成本不断提高,为此,医院在2003年就推动了临床专业“基本人事冻结”。
 
记者拿到一份中国医科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2012年的招聘表,虽然招聘计划包括5年制本科毕业生,但“各学年总平均分85分左右,英语6级,班级排名前5名”等苛刻要求,让一般毕业生望而却步。
 
大量临床医学毕业生涌进就业市场,让医院掌握了极大的用人主动性。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挑选余地大,临床科室招聘目标已锁定在“海归派”,并利用职称评审给予硬性规定。
 
“就业市场一直存在着冷热不均的现象。”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公共卫生学院曾诚教授指出,在医学生就业市场,作为“医老大”的临床医学专业,这几年来就业前景一直不乐观。但是护理、精神卫生、检验等小专业本科毕业生却很吃香,长期属于急需而紧缺的专门人才。
 
今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举行2011年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武警山西总队医院招聘单上,一口气开列了40名护理专业用人指标,其余科室岗位的招聘人数则是个位数。这一情况让不少临床本科的毕业生很眼馋。
 
安徽医科大学一位考研医学生很无奈地说,全宿舍同学都放弃了直接就业,选择考研或参加公务员招考,否则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根据调查机构麦可思2010年的数据显示,在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排名前十位的本科专业中,临床医学以23.1%排首位,中医学以18.4%排第六。
 
残酷的就业市场刺激毕业生对学历的重视,2012年1月7日的研究生考场将迎来165万名考生,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医学院校学生为数众多。
 
这一冰火两重天现象已引起有关学者高度关注,但并不是所有专家都悲观。河北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席彪教授认为,就业高度市场化,由市场发挥指挥棒的作用,会引导向下分流人才。人才高消费的“挤出效益”,能让基层最终受益。
 
原因
 
盲目扩招造成恶性循环
 
人才高消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专家学者和医院管理者对此存在不同看法。但有一点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扩招改变“游戏规则”。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吕兆丰教授说,医学院校有自己的教育需求,根据这个来确定招生规模,如果招生规模超过市场需求,市场消化不了这么多毕业生,必然推高用人单位期望,对人才高消费起了推波助澜作用。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年来,医学院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张。广州市某医学院校原本不到400人的招生规模,短短几年就扩充至1500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08年比2007年招生规模扩大一半。一所医科大学更是将原先专业拆分成不同的亚专业方向来扩充规模,原本只有30人的培养能力,摇身一变成招生360人,扩张到12倍。
 
扩招带来的冲击非常明显:2001年,广州市需求672名医学专业学生,可本地生源数只有192名,空缺了480个位置。但扩招后的2002年就业市场已经逆转,虽然广州市对医学专业毕业生需求只有290名,可本地生源数却达到了376名。
 
这一情况与整个教育体制环境有关。11月22日,教育部公布的数字表明,明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比今年增加20万人。北京地区研究生已成为就业主体,而多所医科院校研究生规模也超过了本科生。
 
为何高校愿意成为扩招的“急先军”?吕兆丰说,高校现在是按人头费用拨款,学生越多投入越大,投入机制使得扩招给高校带来实惠,所以高校对扩招有积极性。
 
还有学者解释说,各省属医学院校面临着很大的压力,要求负担提高本地生源高考录取率的重担。
 
席彪认为,扩招带来的弊端很多,医学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但教学能力和教育资源很难跟着翻跟头,比如做动物实验由“动手”变“围观”,小班教学变大班教育,越来越背离医学院校的教育规则。“这必然带来本科生素质的下降,加上人数增加,造成学历贬值,反过来刺激医院需求更高学历的毕业生,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建议
 
供需“双盲”向互动转变
 
“院校培养的规模很少真正和实际的需求紧密结合,教育部门不知道社会究竟需要多少医生,而卫生部门也不知道自己需要多少医生。”吕兆丰认为,医学教育不应该如此粗放式培养。他说,这种形式就好比“双盲”试验,供方和需方——高校与医院之间不对接,培养方和用人方心里都没数,这一现象已严重影响教育的理念。
 
“搞清楚需求并不难。”吕兆丰说,卫生部门与教育部门只要密切互动,卫生部门提供大概需要培养的人才规模和信息,比如哪些是紧缺人才,哪些是过剩人才,教育部门来进行教学资源分配即可。
 
据了解,首都医科大学进行了3次摸底,大致测算出北京市各级医院的需求。吕兆丰说,这个基数可以以区级为单位,将几年内人才大概需求情况提交上去,最后由卫生部门汇总信息,可以推算总体的轮廓。这种人才“订单式”培养受到医学教育者推崇。曾诚认为,应该以需求来指导生产,卫生部门制定需求,教育部门在编制招生计划时与之衔接,建立院校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有效衔接的调控机制。
 
吕兆丰认为,院校教育和毕业后医学教育应更紧密结合在一起,比如“5+3”模式,5年本科教育加上3年专科规范化培养,后面再加上若干年的亚专科培养,整个“实用型”人才培养过程就非常清晰。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