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巧玲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1-30 8:25:12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中国高铁理性回归
 
本报记者 张巧玲
 
“1.2万公里的在建铁路全部处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11月28日,在2011中国自动化大会高速铁路和城轨运行控制系统分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显得格外激动。
 
王梦恕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在国际上我们甚至丧失了‘中国高铁’这个民族品牌。”
 
面对目前似乎“停滞”的高铁现状,与会人员都表示担忧。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说,高铁发展不应停滞,但必须科学、理性地发展。
 
“铁道部门现在已开始回归理性。”刘友梅说。
 
自主化反思
 
“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的官方最终调查结果尚未公布。刘友梅认为,无论是“7·23”事故,还是之后不久发生的北车CRH380BL型动车组召回事件,其深层次问题还要归结到高铁技术的自主化上。
 
“自己的东西永远最适合自己。”刘友梅说。
 
高速及重载列车主要有九大核心技术。刘友梅介绍,其中,变流、控制与网络三大核心技术是外国公司至今不愿意转让的技术,自主研发是我国轨道电力牵引发展的关键。
 
“最核心的技术不可能靠引进,尤其是软件部分。”刘友梅说,“现在国外封锁最厉害的就是软硬件叠加的产品,这也是我们受国外制约最深的部分。软件看不见摸不着,有时解密都解不了。”
 
刘友梅强调,高铁发展是一个大系统问题,而一个系统的形成不是单一的软件系统或某些软件技术的叠加,其中还包含复杂的工程问题,包括材料、工艺方法等。
 
“中国航天可以自主创新,中国高铁也应有这个决心。”刘友梅认为,自主创新是发展高铁的必然道路。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利民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说,自主化程度越高,可控程度就越高,对事故的预防、应急能力就越强,对管理的支撑就越大,出故障、事故以及其他风险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不过,刘友梅同时也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表示反对:“完全排斥引进技术也不可能。和国外不相往来、不交流不利于我们的发展。”而美国波音飞机的发动机也要从英国引进。
 
“引进是手段,不是目的。关键是如何利用这种手段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刘友梅表示。
 
高铁发展挡不住
 
“高铁的发展是挡不住的。”贾利民认为,对过去的发展进行回顾和反思是必要的。但这些事故,甚至近期出现的思想、舆论混乱,不足以完整反映我国高铁技术经历的发展过程,“高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很健康,没有任何理由停止高铁的发展”。
 
在谈到“7·23”事故的原因时,王梦恕告诉记者,经过调查和实验,动车信号技术和设备没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人员和管理问题。
 
刘友梅同样认为,从技术上看,高速铁路很成熟,而人的“不成熟”可能是更关键的因素。“中国高铁应回归科学、理性发展。”
 
王梦恕说,中国高铁在近百年丰富的铁路建设、运营、管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起步,在高水平科学技术平台上逐渐发展,在6次不断提速的经验和教训中,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实践,才逐步走上高速之路。
 
“这是漫长而艰辛的曲折之路,是百万职工智慧的结晶,绝不是毫无基础。”王梦恕说。尤其近几年“中国高铁”已逐渐发展为一个重要的民族品牌。
 
王梦恕介绍,目前,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要求中国对其高铁进行技术咨询帮助和设计施工建设。
 
然而,“7·23”事故及北车召回等直接影响了“中国高铁”的国际声誉,这些国际合作也可能因此而停止。“多年积累的东西就此停滞,非常令人痛惜。”王梦恕说。
 
王梦恕指出,近期发生的事故透露出,中国高铁高速发展中存在不少管理上的问题,“高铁设备关键要做到养好、用好、管好、修好”。
 
“高铁发展可以适当放慢脚步,多做点积累性的工作,把问题考虑得更深入、细致,让整个行业科学、健康地发展。”王梦恕说。
 
《科学时报》 (2011-11-30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