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1-7 9:15:09
选择字号:
建筑垃圾再利用亟待国家政策回应

北京CBD核心区地下300万方土“搬出”成为北京建筑史上城市中心区最大基础土方施工。图为工人们正在清理建筑垃圾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四川省南充市某企业在用建筑垃圾等原料加工节能环保砖新华社供图
 
在大拆大建的城市,吐出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人们不得不思考在避免这些垃圾污染环境的同时,让这些资源尽快循环利用起来。
 
目前,业界在期待国家出台可供操作的实施细则,一些企业也跃跃欲试。然而建筑垃圾再利用的春天是否就要来到,仍未可知。其中,政府“扶上马、送一程”,对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本报记者 王卉
 
欧盟国家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率平均超过70%,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
 
与通常“资源化率不足5%”的说法不同,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材实验室主任陈家珑教授给出的数据是,我国实际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足1%,且目前主要的处置方式是填埋与堆放。
 
即,建筑垃圾循环利用在我国几乎仍是传说。
 
等政策
 
十几年前,甚至更早,我国已有学者关注建筑废弃物的利用问题,更有“一厢情愿”的创业人和资本仓促进入,希冀化废为宝、就地生财,未料岁月蹉跎,始终没有得到“环保建材”市场及政策的积极回应。
 
接受系里的建议,陈家珑从1993年就开始进行建筑垃圾处理的研究与试验。
 
同时,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研力量的支撑下,北京首家建筑垃圾处理厂——北京元泰达环保建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元泰达)成立。
 
1994年,陈家珑找厂家利用建筑垃圾生产了一些制品,打算用于北京亦庄一座厂房的墙体建设。后来由于科研经费不足,“用建筑垃圾建一栋小楼”的计划被迫搁浅。
 
2007年,陈家珑提出的“建筑垃圾资源化与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的研究”项目获北京市科委立项支持。北京市科委希望“研究成果不只是放在实验室里,更能够进行产业化推广”。
 
此前,陈家珑已与元泰达董事长吴建民有过接触。“产业化必须有生产企业。”陈家珑向本报记者回忆说。
 
从2002年开始,吴建民就在做各种准备,筹资、解决厂房设备、筛选技术,直到2007年据称为全国最大企业的建筑垃圾生产线在元泰达建成,吴建民对环保建材市场一直保持信心。
 
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元泰达,是吴建民在建材行业摸爬滚打近30年的结晶。上世纪80年代初,吴建民靠做沙石生意起家,如今他自诩元泰达为建筑垃圾再生行业的龙头企业。
 
几年前,在回答媒体“如何看待环保建材市场”的提问时,吴建民称“已听到春天来临的脚步声”。现在,他的憧憬之情已淡了许多。
 
“目前就是等政策,没政策说什么也没有用。”吴建民答本报记者。
 
缺乏发展动能
 
“北京已有两家建筑垃圾处理企业,但实实在在建成厂子的就我一家。”吴建民说。
 
一方面,建筑垃圾被随意处置或简单填埋,占地又污染;而另一方面,有处置能力的建筑垃圾再生企业却因缺乏作为原材料的建筑垃圾,面临“吃不饱”的生存窘境。
 
在建筑垃圾再生这个朝阳产业中,元泰达收获的却是连年亏损,正常生产无法保障。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是主要原因。
 
事实上,再生产品比一般建材具有许多优势,如保温性好,低辐射,更加环保。然而国家或地方政府在建筑垃圾处置上迟迟没有出台实施细则,导致该产业始终没能做大。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容委及市建委不是不想帮助元泰达,但到底要怎么做,缺乏政策依据。
 
目前,全国有近20家建筑垃圾再利用企业,这些企业陈家珑基本都接触过。“在没有政府额外补贴的情况下,生产再生制品的企业基本都是亏本或勉强维持,没有发展的动能。”
 
对很多建筑垃圾清运企业而言,目前的状况也不乐观。
 
“可消纳建筑垃圾送到填埋场需要交费和税,而人工工资、油价都在不断上涨,利润越来越薄。”谈到建筑垃圾清运,北京鸿儒保洁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牛勇向本报记者诉苦,“我们也对建筑垃圾循环利用,比如把可回收物分拣出来,或者把一些施工垃圾制成轻体砖,否则更得赔死。”
 
北京豪杰物资回收中心负责人田先生向本报记者感叹:“建筑垃圾能倒的地方以前挺多的,比如可以倒到五环边,现在不行了,得六环外,运输成本更高了。”
 
谈到建筑垃圾可以利用,他追问记者:“能告诉我哪儿要吗?有补贴吗?”
 
深圳模式
 
城市建筑垃圾已经无处可倒,将其大量外运又不太现实——与北京等其他大城市一样,深圳同样面临垃圾围城的问题。
 
深圳市在2008年就已对建筑垃圾使用作出规范,但至今并未出台具体实施细则。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作为深圳市首个示范项目,日前,南方科技大学建设工地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现场综合利用项目应运而生。深圳市为此提出“建筑垃圾就地处理,实现零排放”的目标。
 
据项目实施方深圳市华威环保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深圳原特区内目前还有4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且都位于主干道边,而根据深圳市城市管理相关规定,运送垃圾的货车不允许在主干道通行。因此,建筑垃圾的外运问题被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南方科技大学的项目采用就地消化、现场处理的方式,可使建筑废弃物转化率达到90%以上,是一种突破传统处理模式的新方法。
 
其中,绝大多数建筑垃圾通过大型移动式现场化处理设备处理后,被制成各种类型的骨料及砖,全部用于大学校区建设。对于不能利用的废渣余土,则用于校园内土坑回填及堆山造景。
 
鉴于该项目的借鉴作用,深圳市政府将之作为2011年重点扶持项目,并拨出2080万元专项经费,国家发改委也划拨640万元专项资金补贴。
 
“特区的建筑垃圾足以支撑我们满负荷运转,我们甚至还得适当控制收纳量。下一步公司将扩大生产,加大研发投入。”华威公司前述负责人对未来很有信心。
 
新政待出
 
采访中,记者一直有一个疑问:近些年来城市发展迅猛,大拆大建很多,建筑垃圾积累不少,为什么能推动建筑垃圾处置的国家相关大政策和细则迟迟没有出台?
 
“建筑废物的处理和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扯到很多管理部门。”陈家珑回答说, “虽然大家都重视,但未形成合力。”
 
实际上,正由于陈家珑的努力奔走,这一工作正面临一个新的局面。
 
2010年两会召开之际,一篇采访陈家珑的文章引起社会对建筑垃圾处置问题的关注。
 
当年6月,中央政策研究室以简报形式全文刊发该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此作出亲笔批示。
 
这促使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下文明确了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的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政策的出台总有一个过程,无论如何,现在还是有希望了,有人管了。”陈家珑说。
 
今年5月,北京市出台有关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指导意见。根据意见,市有关部门也正在研究具体的措施和办法。
 
在总理批示后,中编办、工信部、发改委等部委也都找过陈家珑,请他做一些支持工作,诸如调研、起草指导意见等。
 
“现在技术不是问题,关键是管理。”陈家珑强调。
 
陈家珑现在把主要精力用于推动建筑垃圾的使用,这需要“整天与政府部门和企业打交道”。
 
目前,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问题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并且列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有关各部委都将建筑垃圾资源利用列入了“十二五”规划。
 
“现在大家都重视了,但进程还是稍微慢了一些,还需要继续呼吁。”陈家珑说。
 
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发展时期,每年大量的施工建设和拆迁改造工程不可避免地产生数亿吨建筑垃圾,如不尽快加以处理和利用,必将给社会、环境和资源带来不利影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建筑垃圾数量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到40%。
 
国外建筑垃圾再利用
 
日本人将建筑垃圾视为“建筑副产品”,十分重视将其作为可再生资源而重新开发利用。比如港埠设施,以及其他改造工程的基础设施配件,都可以利用再循环的石料,代替相当数量的自然采石场砾石材料。
 
日本对于建筑垃圾的主导方针是:尽可能不从施工现场排出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要尽可能重新利用;对于重新利用有困难的则应适当予以处理。
 
美国政府的《超级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妥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卸”。该法规从源头上限制了建筑垃圾的产生量,促使各企业自觉寻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途径。
 
如美国住宅营造商协会开始推广的一种“资源保护屋”,其墙壁用回收的轮胎和铝合金废料建成,屋架所用的大部分钢料从建筑工地上回收得来,所用板材是锯末和碎木料加上20%的聚乙烯制成,屋面的主要原料是旧的报纸和纸板箱。
 
在荷兰,目前已有70%的建筑废物可以被循环再利用,但是荷兰政府希望将这一比例增加到90%。因此,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建立限制废物的倾卸处理、强制再循环运行的质量控制制度。荷兰建筑废物循环再利用的重要副产品是筛砂。由于砂很容易被污染,其再利用是有限制的。针对于此,荷兰采用了砂再循环网络,由分拣公司负责有效筛砂,即依照其污染水平进行分类,储存干净的砂,清理被污染的砂。
 
总体来讲,上述这些国家大多施行的是“建筑垃圾源头削减策略”,即在建筑垃圾形成之前,就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的控制措施将其减量化;对于产生的建筑垃圾则采用科学手段,使其具有再生资源的功能。
 
建筑垃圾堆放与填埋的危害
 
建筑垃圾堆放与填埋不仅大量侵占土地;而且,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并且更难消解;同时,严重影响市容和环境卫生。
 
有专家认为,建筑垃圾最大的风险在于其占用了大量土地,未来20年,中国的建筑垃圾增长会进入高峰期,将直接加剧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地冲突。
 
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一些有机物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少量可燃物在焚烧中可产生有毒气体,这些气体包裹着细菌、粉尘随风飘散,对大气造成污染。
 
建筑垃圾中的胶、涂料、油漆不仅是难以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还含有有害的重金属元素。这些废弃物被埋在地下,会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周边居民的生活。
 
《科学时报》 (2011-11-07 A3 深度)
 
更多阅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