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琦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26 8:39:07
选择字号:
防灾减灾我们还缺少什么 有制度还要有意识
 
□本报记者 陆琦
 
继民政部发布《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又发布了《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
 
相关专家表示,保障城乡可持续发展,构筑安全、宜居的生活空间已成为各有关部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命题。但由于思维模式固化及体制制约,我国的防灾减灾仍任重而道远。
 
有战略,还要有战术
 
今年4月,北京公布了看起来相当完备的防汛及防暴雨致灾对策,并明示二、三环路重要隐患点已一一查明,但6月23日的一场暴雨还是导致北京城多处交通瘫痪。
 
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安看来,这是由于规划和预案都是战略性的,而非战术性的。
 
“总体来说,各个地方在应急预案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尤其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重视程度很高。”
 
陈安表示,“但目前的减灾规划、应急预案主要体现了原则性思维,难以应对每次灾难个性化的东西,做不到随机应变。总体在改进,但局部拖了后腿。”
 
陈安希望,有关部门在制定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时,除原则性思维外,能再多一些原理性思维、流程性思维和操作性思维,并于规划出台后跟进一些细化的配套文件。
 
有条块,还要有合力
 
“由于条块交错,部门监管和属地监管仍然未能很好地形成合力。”北京城市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朱伟认为,这是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的一大障碍。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曾表示,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基于利益相关者的防灾减灾政策体系。政府各部门之间数据不能迅速共享,给当前防灾减灾带来了极大困难。
 
令人欣慰的是,政府部门已越来越注意到这一点。《城乡建设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各类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促进部门、地区之间资源共享和应对灾害联动机制建设,加强灾后应急反应和协同工作能力”。
 
朱伟还建议,应建立能够触及到城乡各方面的统一协调的主管部门进行统筹管理。
 
陈安直言,大量村镇、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私建建筑存在灾害隐患,是城乡建设中的防灾薄弱环节。
 
“问题不是没有规范,而是能否按照规范来做。”陈安说。
 
对此,朱伟建议,要加强监管,加大村镇一级的建筑安全监管力度,严格按照标准来。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监管力量有限,欠账较多,这方面工作需要付出更大努力。这也是一个基础工作。
 
有制度,还要有意识
 
社区是人口密集、生活要素集中的区域,在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首当其冲。在陈安看来,提高社会防灾减灾能力的关键在于国家灾害管理权限的下放,打破自上而下的灾害管理方式,实现社区的自主性防灾减灾。
 
“现在的减灾规划、应急预案基本都是自上而下推动的。这种做法有其优势,比如调动资源特别容易。但防灾减灾的问题还是要根据实际需求来推进,否则不一定有针对性。”陈安说。
 
朱伟则认为,要改变小灾成大害的窘境,提升城乡居民防灾意识尤为关键,主要包括风险意识和安全意识。
 
他建议:加强防灾教育,尽量控制源头危害;加强本地化处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提高社区的防灾减灾能力,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尽快及早地投入救援。
 
而对于如何提高城乡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朱伟表示,相关工作的形式要多样化,根据文化地域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手段;密度要加大;宣教要与具体举措结合,如创建安全社区、防灾社区、平安社区等活动。
 
《科学时报》 (2011-10-26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