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春琳 谢湘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5-5 10:57:54
选择字号:
展涛客串“主持人”:学生让我们更有责任和压力
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举行最后一场讨论
 
5月4日上午,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吉林大学校长、年轻的数学家展涛展示了一项特殊“才艺”——主持人。
 
展涛主持的讨论名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评价体系”,是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最后一场讨论。四位到场嘉宾的来头都不小:法国中央理工大学校长艾尔夫·彪赛、美国莱斯大学校长大卫·李博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和南京师范大学校长宋永忠。
 
按照前两天的模式,作为主持人,展涛应该引导四位嘉宾围绕既定题目展开讨论,并请台下的大学校长们就相关问题向嘉宾们提问。可在五四青年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展涛在四位嘉宾发表完自己的观点后,把话筒伸向了台下的大学生志愿者,让这场讨论产生了真正的互动。
 
他的理由很简单:在过去的两天里,大学校长们一直在围绕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激烈的讨论。但是作为大学培养的主体,大学生们还没有发言。他们对校长们讨论的话题感兴趣吗?
 
南京师范大学一位志愿者接过话筒,直接抛出自己的疑问: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等都在网上上传了他们的教学课件,所有人都可以分享这些一流大学的教学成果,这是不是意味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美国莱斯大学的李博隆校长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大学向公众提供这些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的做法就是在强调一点,大学要有特点,要与时俱进,否则的话,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就会落在后面。
 
论坛的氛围被大学生们带动起来,场面渐渐热烈起来。
 
一位大学校长直接发问:怎么能够保证内外的机制和环境让我们的学校和教师真正把主要的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
 
这个问题被展涛递给了纪宝成校长。
 
纪校长的回答听起来很宏观:这要各届政府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做到。
 
展涛不肯就此“放过”这位老校长:“这是外交辞令,你再给点建议。”
 
纪宝成校长不同意展涛的点评。他说,这不是外交辞令。当前中国教育的重大改革之一,就是建设宁静的校园,让学生潜心读书,教师潜心教学。人才培养是大学的职责所在,没有人才培养就没有大学,社会服务、科技服务等也是大学的职责。但是如果倒过来,把人才培养放在一边就成大问题了。
 
还是觉得不过瘾的主持人展涛又把话筒伸向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彪赛校长:“纪校长说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宁静。您怎么样花更多的时间在学生身上?”
 
彪赛校长的回答很简练:在法国的教育传统当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学的质量。首先要考虑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教授和学生进行大量的讨论。当然学生也要充分地发表意见,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之上来共同学习,这是最好的一种教学方法,也会形成一种制度。
 
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按捺不住了,举手接过话筒,他向美国莱斯大学李博隆校长提问:莱斯的氛围使得它培养出很多杰出人才,这种氛围是如何营造出来的呢?
 
莱斯大学不大,但是很有钱,师生比是1∶5。李博隆校长坦言学校的文化建立在这些基础上。莱斯大学的体制就是教授要和本科生在一起,凡是不愿意花时间在本科生身上的教授,根本不在学校招聘的范围内。
 
话筒又递给了学生。一名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直言很多普通大学生都存在躁动: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我们既要考证,又要有人文情怀,两者之间非常矛盾。最后功利和世俗可能会使我们离大学的终极目标越来越远。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呢?
 
展涛很理解学生:“现在的学生非常值得我们同情,我们希望他们要有承担世界的责任,同时还要到非常残酷竞争的现实当中,而这种远大理想和具体能力要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比我们读书的时候困难得多。”
 
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彪赛校长的回答很经典:压力其实可以让你更加完美,可以让你不断成长。所以,有的时候你要自己做一个选择。其实这个压力可以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南京医科大学的一位普通老师举手,提出一个看来很为难各位校长的问题:各位同学真正有机会和校长交流的时间非常非常的少,更多的时间是跟我们这种年轻的老师进行一些交流。可我们也会有困惑,也会对未来感到迷茫。一方面我们需要有自己的学术生涯,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按照一些制定的规则或者一些理念的指导,个性化地去培养学生。各位校长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提高我们这些真正培养人才的执行者的水平?
 
纪宝成校长又接过话筒:教师的成长,学校有责任。所以,最主要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给他搭建一个很好的舞台,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干中成长,学校给教师不能约束太多。
 
在讨论即将结束的时候,展涛让每位嘉宾用简短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愿望。他也表述了自己的愿望:91年前的今天,北京的大学生们在中国首先树立起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两面旗帜。如今,中国的大学校长和世界很多一流大学校长一起来探讨,如何为人类共同的文明进步培养一流人才。“这让我们有很多的感慨,最富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富有创造力的不是我们这些校长,而是学生让我们更加有责任和压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