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3-12 9:15:47
选择字号:
任玉岭谈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谈教育系列报道之六
 
《科学时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在战略目标中指出,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如何理解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任玉岭: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也是与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一致的。从法学的角度讲,这也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
 
为此,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要坚持均衡发展的方向,真正做到使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有关理论认为,教育的均衡应包括:起点的均衡(入学机会)、过程的均衡(教育条件)、结果的均衡(学业的成功机会)3部分,应该努力做到每个人受教育的机会均等。
 
为了做到教育的普惠性、公益性,达到每个人享受教育机会的均等目标,应该要特别注意教育资源的配置。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公认的教育资源分配原则有以下5项:1.资源分配的均等原则;2.财政中立原则;3.调整特殊需要原则;4.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原则;5.公共资产从富裕流向贫困的原则。这5项原则中的第二项即财政中立原则尤为重要,也就是要通过财政的支持,使每个人不致因家庭贫困而使教育受影响,也不致因地域贫困而使教育受影响。通过财政保证资源配置均衡,保障入学机会均衡和教育条件均衡。
 
《科学时报》:目前我国教育不均衡的状况是如何产生的?你提到的财政中立原则在我国教育领域中实现的程度如何?
 
任玉岭:在我国要解决好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说穿了是要更好地解决财政投入问题。我国解放初的17年是教育发展较好的17年,但由于那个时期我国工业化水平很低,国家主要通过对农产品的剪刀差获取资金,在资金极为紧缺的情况下,只能是先在首都和各省的首府加速学校特别是大学的发展。以后“文革”10年,教育被停顿。此期间,根本谈不上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后,又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于是又多按照效率原则,把教育资金投向了城市学校和优质学校,对广大农村和中西部的教育发展欠债较多。这样的60年,虽然国家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教育方面存在的差距却极为明显。
 
在义务教育的发展方面,2002年提出了“以县为主”,这虽然是从管理角度提出的,但实际上,教育经费的保证也成了“以县为主”的格局。要知道,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已经造成地区差、城乡差彼此间高达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情况下,“以县为主”的教育经费保证格局,也同样形成了巨大差距。虽然中央财政有一些转移支付,但同样因财政使用的不规范、不透明,再加上拨付过程中政府层级过多,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和不公平性,被挤占和挪用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此,我国的财政中性原则难以保证,以致造成仍有很多人的教育受到家庭和地区财富差异的明显影响。
 
《科学时报》:听说你每年要跑二十几个省区,而且每到一个地方要有“三必看”,即看学校、看农户、看卫生院,根据你的调研,教育不均衡都有哪些表现?
 
任玉岭:第一,地方贫富不均造成学习条件的不均衡。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那些经费充足的中小学校,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支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最近在河南调查时发现,某县城内的老初中全校4000多人,仅有两个多媒体教室。由于县财政投入困难,有的学校老师办公场所还是由国家禁用的石棉瓦搭建的小房子。财政困难还造成教师工资偏低,几个工作八九年的中学教师,月收入只有八九百元,教师流失严重。
 
第二,学生因家庭收入低,引发的机会不均衡。不久前报道的中山大学的农村学生所占比例已经降到6%以下。北京某名牌大学报到簿显示,农民的孩子也已降到13%。而中小学的农民子女已占在校人数70%以上。这实际上是因为农民收入低造成的。现在大学学费普遍在3500元以上,加上生活、住宿、书本费等,培养一个大学生拿出一个普通农民全年的收入都不够。这种情况实际上已把一些学生排斥在了大学校门外。资料显示,在欧洲培养一个大学生,所用费用仅相当于家庭收入的10%,在我国如何朝这个目标努力,恐怕需从减少高校收费和增加农民收入两个方面去努力。
 
第三,制度设计不兑现造成的不均衡。义务教育原本应该是就近入学的,但很多情况下,由于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校,属于稀缺资源,如果不交钱,即使学校守在家门口也不能入学。我的一个邻居,家住中关村某小学门外50米的地方,这所小学是优质学校,各方有钱人都瞄着这个学校,愿拿钱让孩子入读,于是学校便把居住在附近的孩子排斥在外。邻居的孩子最后去上的那个学校离家约1.5公里,上学要过4个路口。为了孩子上小学,家长既不能出差,又不能有病,长年风雨无阻进行接送。
 
第四,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的不均衡。以河南为例:全国每1000万人拥有普通高校14.22所,河南却不到9所;全国本科与专科在校生之比为6∶4,而河南仅为4.5∶5.5。从重点学校布局看,河南9800万人口,只有一所“211工程”院校(郑州大学)。河南每年高中毕业人数96万,能够升到外地去学习的只有6000人,北大清华在全国招生指标是8.3‰,在河南却是0.1‰。省内学校少,外边重点学校又招得少,所以他们认为只好在走钢丝中互相挤压、自残。
 
第五,城市化政策缺失造成的教育不均衡。中国的城市化率一年增长1个百分点,但实际上进城的农民工并没有真正市民化。他们享受不到市民的住房政策、子女受教育政策和医疗、保障政策等。例如广东东莞,外来务工人员约等于本地人口的5倍,接近1000万人,地方公办中小学满足不了真正的农民工需求。很多农民工还只能把子女留在家乡读书。有一部分农民工虽然把第二代带在身边读书,但也大多只能进民办中小学就读。这里为农民工服务的民办学校接近200所,但学校条件同公办中小学差得很多。公办学校教师工资一年10万~12万元,而民办学校教师工资一年仅2万多元。在同一地方,民办学校教师工资同公办学校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就不可能有很优秀的教师对农民工子女施教。农民工子女所受教育也必然与公办学校有巨大差距。
 
《科学时报》:温总理今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很重视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你认为均衡发展应注意解决哪些问题?
 
任玉岭:教育问题是与经济紧密关联的,解决教育均衡问题,一是要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工作搞好,尽快使中西部经济有一个较大的改观,地方经济好了,学校也就会好起来。
 
二是要确保国家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据我所知,我们不少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多少年来没有得到过国家一分钱,这种情况应坚决改变。一定要提高财政支付的透明度,并要坚决改变只重锦上添花不搞雪中送炭的财政投向局面。
 
三是要调整“以县为主”的办学格局,学校的发展不能仅靠县财政保证。应该区分具体情况,条件好的可以县为主;条件差的县,所在省财政情况好的,可以省为主;县和所在省财政条件都差的,应该以国家为主。
 
四是大学的配置应该考虑人口的分布。对人口密度大、大学又过少的省份,国家一方面要在重点学校招生指标上向这些省份高抬贵手,另一方面是要挤出一部分国家财政,在这些省份再多建一些本科大学,必要时也可以迁移一部分老学校到地方发展。
 
五是要坚决推进办学的标准化。扩大标准化的范围,包括实验室、图书馆、宿舍、食堂、厕所、班额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的配置,都应该纳入其中,所有标准化的东西,要说到做到,要在国家支持下使其得以保证。
 
六是增加大学生助学金和落实贫困学生贷款。一些好学校招生时,要向农村作一些倾斜,否则名牌大学农民子女会愈来愈少,不利于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科学时报》 (2010-3-12 A2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