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蘅 徐静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0-3-3 11:35:36
选择字号:
中山大学原校长黄焕秋逝世 中大人心中永远的“秋哥”

2月28日,时针将一位老人的人生定格在了凌晨2时43分。
 
那一刻,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教育家黄焕秋老人驾鹤西去,享年94岁。
 
黄焕秋,这位睿智、开朗、随和的老人,用自己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深刻诠释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教育家的优秀品质。
 
而在中山大学悠长的历史中,他更是一盏带领中大穿越艰难历史时期,使中大开明、自由的学术精神得以薪火相传的明灯。也正是他,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浪潮中带领着中大勇立潮头,为中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998年,因为在教育事业上的杰出贡献,黄焕秋获“中山大学霍英东成就奖”。颁奖典礼上,中山大学为黄焕秋校长送上了由中文系黄天骥教授亲笔书写的“南天星斗、学苑栋梁”匾幅,八个掷地有声的大字正是黄焕秋为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真实写照。
 

 
3月1日,82岁的杨白清老师一个上午都在忙着打电话,曾任中大校友会秘书长的她,逐一拨通海内外校友们的电话,转告着黄焕秋离去的消息。“这是我能为老校长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
 
今年77岁的许锡挥教授是原中山大学港澳研究中心主任、中大三任校长许崇清之子。在他的眼中,黄焕秋是中大历史上能体现中大优良传统的领导人之一。“胸怀宽广、淡泊明志,既务实创新,又包容严谨。黄焕秋身上展现的这些品质,正是中山大学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
 
企业家名字命名建筑物创先河
 
1935年,黄焕秋毕业于中山大学教育系。抗战时期,中大由广州迁至云南,后来又再搬到韶关坪石,当时才20多岁的黄焕秋在时任校长许崇清领导下出任中大新生指导员。“从那时起到今天,半个世纪有多啦,黄焕秋历任中大教务处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顾问、中山大学校友会会长、中山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等职,从年轻的革命战士到鹤发老人,一生与康乐园结下了深厚的缘分。”
 
黄焕秋的一生,为中山大学留下了无数宝贵财富,正是他敢为天下先的领导风格,带领着中大一次又一次地开创了全国高校的先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历尽沧桑的中山大学百废待兴。1980年,黄焕秋出任中大校长。原中大校长曾汉民回忆说:“当时的中大什么都缺,尤其是教育设施。没钱就建不了教学楼,怎么办?正是黄焕秋大胆地提出设想,走出去,团结海内外热心教育、关心祖国发展的人士,动员他们捐建教学设施。”而中山大学的大礼堂梁銶琚堂,正是改革开放后内地高校最早以境外捐资人名字命名的建筑。
 
提起梁銶琚堂,许多老中大人都会对黄焕秋竖起大拇指。“如今,企业家命名的建筑不胜枚举。”中文系的黄天骥老师说,“但改革开放初期,那个年代哪个大学校园里敢以企业家命名一栋楼?!但中大在焕秋同志的领导下做了,开全国先河,这就是了不起的。”
 
不仅如此,1979年2月18日至3月5日,以黄焕秋副校长为团长的中山大学教师代表团一行12人应邀访问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这是改革开放后内地第一批访港的高校教师代表团。改革开放初期,也是黄焕秋带队,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到美国访问,开展学术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1979年在中美宣布建交后,中山大学又率先接待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术代表团来访,随后,又派出学术代表团到美国高校进行访问交流。
 
中大人心目中永远的“秋哥”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大仅剩数理化生地文史哲等专业,复办专业迫在眉睫。于是,经济系、法律系、人类学系、社会学系等基础文科专业陆续复办,但这与当时的风气相悖。“有些人不同意复办文科专业,觉得没有用,黄焕秋为此顶住了非常大的压力,但还是把中大的文科一个一个地复办起来了。”曾任中山大学教务处处长的李修宏介绍。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中山大学再次向综合性大学迈进,文科专业发展迅速,哲学、人类学、历史学、中文等专业学术研究水平均走在国内前列。
 
与此同时,黄焕秋和教职员工聊天的身影在康乐园里已经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焕秋同志”是很多中大人对老校长的亲切称谓。”大家很少称他‘黄校长’,更为亲切的称呼则是‘秋哥’。”许锡挥教授说,“秋哥”走到那里,必然有教师或其他什么人和他边走边谈。
 
黄焕秋的家里也经常高朋满座,大家不是去送礼,而是找他谈工作、诉苦、请求帮助、提出建议。当时绝大多数教师家里没有电话,于是随时会有人敲门找他,他也来者不拒。“校内的情况他知道得一清二楚。他把教工当作朋友,学校遇到什么问题,他都能和你平等交流,将心掏出来给你!”曾汉民说。
 
无论在位还是离休,焕秋同志出行都是和老伴坐公交车,生病了要吊针也只是去校医院,从来不搞特殊。而且,虽是中大老校长,但黄焕秋7个儿女没有一个沾上他的光在中大工作。他的一个儿子在高考中已经上一本线,身为中山大学的领导,如果向学校提出录取照顾的要求,在当时是有条件的,但黄焕秋说“他什么样的成绩就应到什么样的学校读书。”最终,这个儿子在福建完成大学学业。
 
知人善用 爱才如命
 
“尊重知识分子,爱惜人才。”即使在风雨如晦的“文革”岁月里,黄焕秋的用人理念也从未被动摇。在此期间,冯乃超、黄焕秋等学校领导仍然顶住政治风雨,最大限度地保护知识分子。
 
“文革”初期,中山大学化学系一位教授被公安部门审问,原因是在广州解放前曾有国民党特务在他家中住过,但这位教授对这个人的身份却是一无所知。平时不问世事的化学教授,对突如其来的审问深感委屈,愤而离开中大到其他高校任教。黄焕秋与时任中山大学党委第一书记的冯乃超亲自到武汉登门道歉,将这位老师请回中大。
 
“文革”结束后,也正是黄焕秋代表学校,一个一个地敲开了商承祚、容庚等“国宝”级老专家的家门,为他们落实待遇,说服他们复出,为中大的学术发展重新打开了局面。
 
上世纪70年代,中大要恢复外语系, 师资紧缺,中大只能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如果过分关注历史问题,很多人才都无法招回来。”长时间担任中大人事处负责人的罗畹华说。一位在珠江电影制片厂工作的关先生,熟练掌握外语,由于受过审,未受重用,成为电影厂一名闲散人员,黄焕秋还是把关先生聘到学校。
 
还有一位潘老师,是中日混血儿。“日语相当于她的母语啊!”罗畹华回忆说,但潘老师没有大学学历,录用与否,学校经过了激烈的讨论。但黄焕秋考虑到她日语口语十分地道,坚持把她要了进来。
 
黄焕秋对人才的爱惜在他离开了校长岗位后也没有改变。黄天骥回忆,1995年,已是中大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的他有一次在校道碰上已经退休的老校长黄焕秋,老校长因地理系一位优秀的教师未能评上博导而伤心落泪,感叹有些人业务上很出色却没能评上博导,深感学校没能让优秀教师发挥作用而痛心。“从来没看见老校长在我面前哭,还是为别人的事情。”黄天骥感慨地说。
 
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开拓者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教育家、老红军、副部长级(正部长级医疗待遇)离休干部黄焕秋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2月28日凌晨2时43分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
 
黄焕秋出生于1916年7月,广东惠州人。1933年9月就读中山大学文学院教育系,1935年12月积极投身“12·9”爱国学生运动,参加中共领导的“突进社”,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毕业后主要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在罗定和韶关(曲江)地区开展党建工作。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到广州,从事文教统战工作。1946年6月到香港参与筹办为党组织培养干部的达德学院,担任教员兼教务和党建工作。解放战争时期,黄焕秋历任中共香港工委青年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中共香港工委群委书记,中共华南分局青年妇女工作组组长、青委书记,参与华南地区青年运动领导工作。建国初期任青年团华南工作委员会书记兼华南团校校长等职,受到广大青年的爱戴。1953年8月起,黄焕秋接受党的安排,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务长、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长、党委书记、顾问、中山大学校友会会长、中山大学校友总会名誉会长等职(期间曾任暨南大学教务长、党委常委、副校长),1982年当选为中共十二大代表。1992年3月离休。
 
黄焕秋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华南地区青年团重建和青年工作的领导者之一,他为广东高等教育和青年工作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黄焕秋热爱教育、热爱中山大学、热爱师生员工,尤其注重爱护广大知识分子,坚决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黄焕秋为党的事业、为中山大学的教育事业奋斗一生,奉献一生。
 
黄焕秋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10年3月6日(星期六)上午10时30 分在广州市殡仪馆白云厅举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