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伟 张全友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1-30 9:10:53
选择字号:
筹算平生志 沈潜不计年
李国平院士诞辰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举行
 
11月11日,著名数学家李国平的铜像在武汉大学樱顶老理学楼前揭幕。铜像矗立之处,不仅是李老生前辛勤工作之所,更是珞珈山上最美丽的地方。“筹算平生志,沈潜不计年。”顾海良校长在缅怀李老时说,正是像李老这样一批大学者毕生开拓进取的大师风范,构筑了武大精神的重要内涵,修建铜像之意乃是希望“他的形象永远伴随珞珈山”。
 
今年11月15日是李国平院士诞辰百年纪念日。从10月起,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武汉大学就分别举行了系列纪念活动,以此来追忆大师精魂。
 
知难而上做学问
 
李国平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一级教授。他的学术研究涉及半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准解析函数论、微分方程与差分方程、数学物理等学科领域,是我国函数论学科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李国平青少年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轫和发展的初始阶段,国内的科技水平与国际上形成巨大的反差。他知难而上,通过深入细致的钻研,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半纯函数值分布理论的创新成果,把值分布理论的研究导向一个新的境界,以此奠定了他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
 
据学生回忆,李国平学术生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他对新事物格外敏感,永远怀着一颗求真求变、锐意进取之心,这就使得他学识渊博,视野开阔。1961年,他建立了电磁流体力学波的模型;1965年,提出了岩石统计力学的理论框架;1976年,建立了地震弹性波传播的模型;他还以外微分形式为工具,建立了半导体各向异性能带理论等。这一系列数学模型描述了各相关领域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学工具。
 
不拘一格育人才
 
李国平60多年的教书生涯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数学骨干人才,其中有丁夏畦、王梓坤、陈希孺、沈绪榜、张明高等5位院士,博士生导师、教授、研究员等则数以百计。耄耋之年,他还怀着“登高人向东风立,捧土培根情更急”的迫切心情坚持招收和指导博士生、硕士生,高兴地看着一批批年轻人在他的指导下迅速成长,成为有用之材。
 
据武汉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教授刘培德回忆,李国平指导研究生有其特点:一是随时把握着学科发展的总趋势,着眼于学科发展大局,不失时机地把前沿性课题引进来交给学生去学习、研究;二是舍得把学生推到学术研究的第一线去摔打磨炼。
 
“他指导研究生是开放式的,反对近亲繁殖、固守一隅。”在刘培德看来,恩师引导学生开展新领域新课题的研究,但从来不以自己的兴趣和专业范围去束缚学生。李国平实行学术民主,主张学生不盲从老师,鼓励学生独立钻研,直至开辟新领域。因此,他的学生遍布于数学、计算机学科乃至系统科学的许多领域。
 
从不向书本请假
 
“父亲是一个从不向书本请一天假的人。”在武大历史学院教授李工真的印象中,父亲李国平的一生都献给了科学,“武大每周六都会放电影,而父亲从没有带我们去看”。
 
这种治学不止的精神,即便到了晚年也没有间断。“他晚年患有严重的支气管哮喘病,需要定时吸氧气。可是还要每周两次爬上珞珈山,去山上的电离层观察站查看观测记录。”
 
作为中科院武汉物数所的创始人之一,李国平虽然人事关系在武汉大学,但是对于该所的发展依然倾注心血。“老师把科学院当做自己的家一样。”据李国平的学生欧阳才衡回忆,“老师生命的最后几年行动已不大方便,仍然每天下午来研究所上班。”就在最后一次住进中南医院之前,李国平还在关心国内外数学研究的进展。
 
“筹算平生志,沈潜不计年。”正如李国平在一首五言绝句中自勉的那样,他以自己的一生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行为准则,而他的精神也将在后学中不断得以传承。
 
《科学时报》 (2010-11-30 A2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