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聪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0-11-25 9:27:53
选择字号:
朝永振一郎出书《我的诺贝尔奖之路》 述科学家的自由乐园

《乐园——我的诺贝尔奖之路》,[日]朝永振一郎著,孙英英译
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定价:32.00元
 
常常听学理工科的同学用“有知识没文化”来自嘲,笑称自己整天埋在实验室中钻研自然科学。虽然是笑话,但也反映出自然科学家在平常人眼中的印象,严肃、认真、不苟言笑,虽然令人尊重,不过往往给人一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感觉。
 
而读过《乐园——我的诺贝尔奖之路》之后,对自然科学家的印象大为改观。这本书收录了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的公开演讲和随笔。作者朝永振一郎,生于1906年,因在量子力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成就,在1965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给我们展现了自然科学家平常的一面。他会把自家池子里的小蝌蚪分给邻居家的小朋友,会和孩子们商量花园的规划,会在院子的角落里放剩饭来吸引鸟儿,会因为羡慕邻家的柿子树吸引到白头翁,而买来柿子挂在自家的梅花树上,会抱怨一下出版社的工作方式,还会在演讲的过程中顺便调侃一位外交官说错话,就好像邻家的老伯一样真实。
 
他虽然摘得了最高的科学奖项,但并不是一个生来就是与众不同的天才。朝永振一郎小的时候爱哭鼻子,也不擅长体育,尤其害怕跳马,有时把箱子踢倒了也不能漂亮地跳过去。他从小身体就不好,休学是常有的事。到了大学还被同学取笑临到考试就生病。这个后来的科学巨擘在大学毕业之后,甚至没有找到工作,留校做了实验室的义务助手。他因为自卑,根本没有研究困难领域的野心,只要有一份能够胜任的工作,他愿意随便在哪个乡村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常的孩子在量子力学这个前沿领域中,作出了一番大成绩,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不可否认,他遇到了他的伯乐仁科芳雄老师。这位老师不仅为他提供了在自己研究所工作的机会,还在之后的求学路中受到了这位老师很大的鼓励和精神上的支持。
 
他运气确实极好,但如果没有自身的特质和努力,又如何能够仅靠长者的眷顾而提出开创性的理论呢?在朝永振一郎的书中,他反复强调“好奇心”的重要性。他认为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从婴儿的身上能看出他们对周围世界一些现象的好奇。在成年人看来,他们的这种好奇心是很无聊的,把拖鞋反复扔出去实在不是什么有趣的事,但是婴儿们却乐此不疲。在孩子们长大的过程中,如何把那些无聊的好奇心逐渐诱导到具有意义的高层次的好奇心上,在朝永看来是科学教育的基本思想。在朝永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一个理科老师在讲台上看书的时候,提到京都东山中有花岗岩,而花岗岩中富含铀。虽然老师没有给他们解释铀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只告诉他们铀是一种能在暗处发光的金属。朝永和他的伙伴们就商量去弄点铀回来。后来朝永因为感冒发烧没有去成,而他的伙伴们进入东山之后,见到石头就锤开,然后拿到暗处看看是否真的能发光。当然,花岗岩中即使富含铀,也不可能达到在暗处发光的程度,因此这些小朋友们的计划在一位大叔的呵斥中结束了。但他们那种好奇的精神却是宝贵的。后来的朝永也成为了一名老师,在大学教书。他认为对于没有好奇心的学生,无论老师在他身上花费多少精力,也会徒劳无功。大概是由于朝永的好奇心,使得他获得了恩师仁科老师的垂青吧。
 
只有好奇心当然是不够的,朝永的身体虽不强壮,但却相当有勇气,敢于向未知挑战,这种“自不量力”的后果也是很严重的。他在上大三的时候,想学习新量子力学。这个研究方向在今天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在当时,却是个兴起不久的学科。在朝永的学校里根本没有一位老师彻底理解新量子力学的知识。朝永和几个野心勃勃的师兄坚持自学,遇到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正是因为量子力刚刚起步,这个领域还没有相关的教科书,唯一的学习方式就是阅读原版论文。论文和教科书是不一样的,它的目标人群不是年轻的学生,而是老练的同行们。想要理解论文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背景。对于这些缺乏背景知识的大三学生来说,往往为了理解这些文章,不得不阅读被引用的所有论文,而为了理解这些被引用的论文,又要读这些论文中所引用的论文。这样算来,要阅读的论文数量是非常庞大的。这是件非常辛苦的工作,尤其是对身体不好,并且推迟了很多考试的朝永。按他的话来说,他是抱着豁出去的想法开始攻读,最后“勉勉强强”提交论文,“勉勉强强”通过考试从学校毕业。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谁会有勇气去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呢?以最少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收益才是理性的。用最少的精力拿到文凭,而后找到薪水最高的工作才是大学生的目标。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这样的想法是普遍的,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励志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不走寻常路的勇气似乎也是很必要的。不知当时的仁科芳雄老师是不是看中了朝永振一郎这两项难得凑在一起的特质。
 
这本书的书名叫做“乐园”,也同样是第四章的名字。这一章收录的是朝永对研究生涯的回顾,并把当时的理化学研究所认为是科学家的自由乐园。那里充满了新鲜自由的空气。研究人员通常可以不在报销这类琐事上伤脑筋。虽然这个研究室是出了名的出现巨大赤字的地方,但是对于研究所需的器材,如果是小件物品,只要开张发票,研究室就负责报销,如何弥补赤字都是所长要操心的事。在现在的科研院所中这似乎是不可想象的。除了行政财务上的自由,这个研究所各个研究室之间的交流也很自由。同事之间并没有大学教授之间的群雄割据的现象,大家一起旅游,一起讨论研究问题,实验室之间可以相互帮忙。对于研究任务也没有特别的规定,这里的研究人员没有形式上的义务,却可以每月按时领工资。换句话说就是朝永所在的研究所发放工资却不要求工作。在朝永看来,这种制度实际上却大大激发了研究人员的研究欲望。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上班,黑白颠倒也不是什么问题。不能不说这种自由的研究环境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就也是有作用的。
 
虽然年少的朝永振一郎并不是多么出色的孩子,但是好奇心、探索未知的勇气、仁科老师的帮助,以及自由的研究环境都促进了他的成长。
 
这本书的主题很广泛,不仅包括朝永振一郎自己的成长经历,还包括了他对科学与政治的关系,对新闻界在传播科学中的作用,理科教育和教科书等等方面的看法。他让人们认识到了一个并不与社会脱节的科学家形象。他和其他人一样关注社会上的问题,和其他人一样希望为这些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也和其他人一样明白自己观点的片面与不足。
 
这本书帮助普通人把神圣的科学家从缥缈的云端拉回到人间。虽然他们从事的工作不易理解,但就科学家个人来说,他们只是一群可亲可近的普通人。
 
《科学时报》 (2010-11-25 B2 科学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