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10-21 10:13:07
选择字号:
调查显示中国高校大学语文教育仍处低谷
 
学生投入大量精力学外语却不能准确使用母语,好几所高校只有一两位老师教语文。
 
现在的大学校园存在一个怪现状:许多学生投入大量精力学习英语,却不能准确熟练地使用母语。在中国人民大学近日举办的首届中国语言生活学术研讨会上,该校文学院副院长贺阳对当代大学生的母语能力表达了失望之意。他认为,投入不足、教学内容与模式陈旧是导致母语教育滑坡的主要原因。
 
2009年,贺阳的学生曾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的319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主要测试他们对一些常用汉字的辨识和选择常用词语的能力。结果让人大跌眼镜:高达68%的同学测试成绩低于70分,有30%的受访者不及格。
 
贺阳还介绍了一次令人失望的抽查结果。抽查的对象为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汉语”课的部分学生作业,内容是“给导师的自荐信”,74份作业中有49份存在行文格式问题,64份“行文语气与自荐信要求不符”,所有作业无一例外都存在搭配不当、虚词误用等语法错误。
 
“考虑到我们调查的这4所大学都是国内综合性大学或某一专业领域中的顶尖高校,学生的素质应处于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高端,因此可以推想,当代大学生群体在母语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应比调查结果更为严重。”贺教授说。
 
在这些严重的问题背后,是我国高校语文教育的低迷。2009年,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还对6所国内著名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母语教育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重外语轻母语的倾向仍相当严重。
 
据贺阳介绍,在6所高校中,只有1所学校将该课程列入全校本科生公共必修课,还有1所高校的“大学语文”仅属个别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其他4所高校的“大学语文”都只是由学生自行选择的公共选修课。
 
“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是导致‘大学语文’课难以成为全校必修课程的主要原因之一。”贺阳说,在这6所著名高校中,有好几所学校目前只有一两位教师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贺阳感慨道:“对比高校外语教育的课程设置和人员投入情况,母语教育的弱势地位越发突出。”
 
这项调查还发现,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仍未摆脱中学语文教育的传统思路和方式。因而有学生将“大学语文”戏称为“高四语文”。这6所著名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表明,它们依然试图以经典文学作品或优秀文章作为教师讲解和学生揣摩的范本,并力图将审美教育、道德教育、传统文化传承等内容融汇到课程之中。
 
“如果说中学教育更多地讲究知识的传授,那么大学教育则应该更加注重方法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贺阳说,这种以中学语文为蓝本的教学模式,不能体现大学教育的特点,难以满足学生对大学教育的心理预期。
 
贺阳认为,尽管“大学语文”课往往是高校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但并非意味着学生没有提高自身母语修养的意愿。调查结果表明,约有8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高校开设母语教育课程是必要的。他们期待在更高层次上提升母语能力。
 
为此,贺阳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将母语教育课程列入高校必修课,从制度上扭转重外语轻母语的倾向;二是“大学语文”应以思维和写作训练为核心,避免教学目标过度多元化;三是开展专题化和研讨型教学模式。
 
贺阳与他的课题组考察了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4所美国高校的母语教育状况。“美国大学的母语教育课程的突出特色是专题化和研讨型教学。”贺阳介绍说,所谓“专题化”就是将母语教育课程细化为不同的研究专题课程,思维和写作训练将围绕不同的专题展开。所谓“研讨型”是指以小班研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它区别于简单的知识传授,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相互讨论为主要特征。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