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鸣 熊丙奇 来源:广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0-1-14 13:56:20
选择字号:
高考“独木桥”如何变多条桥?扩权比取消统考更关键
 
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向来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近日在媒体发言,“期望2020年的时候,能够取消全国统一高考。”这究竟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还是高考改革的时间表?高考改革的症结何在?高桥“独木桥”的出路何在?广州日报特约专家撰文,以飨读者。
 
——编者按
 
高考“独木桥”如何变为多条桥
 
张鸣
 
王旭明先生是个可人。从前做教育部发言人的时候,有权发言,却不想发言,一发言就不靠谱。眼下做了语文出版社的社长,没权发言了,却总是发言,一发言就靠谱。眼下,他又发言了,力推高考改革,认为高考改革的关键,是改掉统一考试的独木桥。希望能在2020年,取消统一高考。
 
现在的统一高考制度,是1952年以后确立的。当初在某种意义上,具有科举的意味。考生只要通过高考,进入大中专学校,毕业就是国家干部。因此,这样的高考,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仅有选才,还具有社会稳定的功能。“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一下子就把社会从“文革”那种混乱的局面中稳定下来,其政治价值要更大一些。然而,高考的弊端恰好也在于此,这个制度,是国家行政的产物,政治价值高于教育价值。在计划经济时代也许是合适的,但却很难适于市场化国家。
 
自从大学不再包分配,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实际上是将他们推向市场之后,统一的高考制度更加暴露出其难以适应时代的弊端。高考指挥棒的存在,使得中小学教育的素质教育改革根本推不动,无论怎么改,最终还是回到应试上来。高考制度也做了一些改革的尝试,比如考试科目的改革,考试内容的变动,一些省市自主考试,以及近来一些重点大学小比例的自主招生改革等等。的确,如王旭明先生所言,这样的改革,无非是在试图把“独木桥”变成“独金桥”或者“独银桥”,但一桥的性质没有变。大学招生录取考试制度,还是行政主导,而非大学主导。事实上,只要统一的高考不变,中国教育那种“标准答案”模式就无法改变,教出来的学生,就难以有创造性,难以适应当今变化莫测的世界,更不消说有竞争力了。
 
显然,鉴于中国具有1700多年考试历史的独特国情,大学录取的考试是不能轻言取消的。现在各级的考试机构应该保留,但是要变成独立于教育行政当局的独立机构。每年设置一到两个高考时段,每个时段一到两个月。考试的试题,由大学自己出,判卷也由大学自己来操办。考题考前统一发给各地考试机构,由这些机构组织考试。一些性质和档次相近的学校,可以联合统一出题,统一判卷。在高考期内,学生可以在本地考试机构参加高考,随便你考几场。这样,独木桥就变成了许多个桥。关键是,大学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喜好来出题考试和录取,喜好文的,就偏文,喜欢理的,就偏理。如果喜欢有各种的特长,就可以出特长的题。于是,中学教育就是想跟,也没法跟,想揣摩出题的思路,也无从揣摩,应试教育自然瓦解。
 
显然,这样的改革,前提是大学需要自治,真正具有自主性。唯一的难点是增加了大学的工作量,需要出题和判卷。其实这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难事,但是可以预计,这样的改革,推行起来依然有很大难度。最大的困难在于,相关部门是否乐意放权让利。因为,现在这种统一高考制度,是最容易实现部门权力和利益最大化的。这一制度的改变,会令许许多多附丽于其上的机构,丧失了存在的意义。改革改到今天,最难改动的就是利益集团,凡是涉及利益集团的事,无论大小,都难以推动,更何况这样一件牵动全局的大事?
 
所以,尽管王旭明先生热切渴望统一的高考能早日废除,但对这一改革,我想屈原的诗句最应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扩权比取消统考更关键
 
熊丙奇
 
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近日在媒体上发言,“期望2020年的时候,能够取消全国统一高考,代之以更加多样化的、更加便于人们选择的各种类型考试。”(1月12日《中国经济周刊》)
 
王旭明先生为取消统一高考设定了10年期限,但并没有描述“取消”的路径。而取消统一高考,难不在“取消”,恰恰在于有无各项配套措施,可分析一下取消高考所需要的配套措施,设立的难度一点也不亚于高考改革本身。
 
从2003年开始启动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被认为是打破统一高考格局、为取消统一高考做准备的积极探索,至今已实践8个年头,参与试点的高校已经扩大到80所。过去8年间,获得试点权的高校确实在不断探索新模式,比如去年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等五校推出自主招生联考,北京大学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但是这些改革,却未得到广泛认同,甚至有舆论呼吁,放缓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步伐。——如果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步伐放慢,那就意味着打破统一高考格局遥遥无期,取消统一高考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原因何在?就在于自主招生改革,只有高校的自主招生权一定程度扩大,却没有配套改革。具体包括:高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由行政主导的管理模式转变为教育为本、学术为本的管理,没有这样的配套改革,教育与学术的行政化很可能滋生自主招生腐败;招生录取方式的改革,由集中录取转变为各校自主录取,由现在每个学生在高校录取过程中,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转变为同时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没有这样的改革,考生其实没有对大学的选择权,从而大学也无竞争的压力。事实上,由于没有上述两方面的配套改革,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一方面增加考生的负担,另一方面公信力饱受质疑。
 
但推行这两方面改革,难度何其之大!前者,要求高校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实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这本就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话题;后者要求“教招考”分离,大学自主根据社会化评价考试、中学教学录取学生,这要求政府部门交出办学权、考试权,回归自身的管理本位。
 
那么,是不是如此一来,高考改革就陷入僵局呢?以笔者之见,只要扩大考生的选择权,甚至不用取消统一高考,这一僵局就将得以破局。简单地说,就是借鉴目前香港地区高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模式,用现在的高考成绩作为学生申请高校自主招生的依据,高校结合考生的成绩、中学表现、大学面试考察结果自主录取学生,每个学生可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如此,高校将面临被学生选择的局面,推行内部管理改革、重视教育质量,就成为迫不得已的选择。而当这种招生模式成熟,就可进一步改革高考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用学业水平测试替代。
 
去年6月,21世纪教育研究院曾发布民间版高考改革方案,规划了2010年到2020年的高考改革路径,其目标恰好是2020年取消统一高考,用“学业水平测试+自主招生”模式替代。实行这一改革愿景,必须以扩大考生的选择权为基本出发点。而做到这一点,难题只有一个,高校愿意不愿意失去自己选择学生的权力,而变为被学生选择?在这种模式下,意味着包括北大在内的名校,发出100张录取通知书,可能只有五六十人最终选择确认。就如在美国,最好的大学,如耶鲁大学,报到率也不到70%,自由选择、多次考试、多次招生、多次录取,充分竞争成就了世界一流大学,也成就了有个性与创造力的学生。(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更多阅读
 
相关专题:怎样高考才公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