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建强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09-7-28 9:33:09
选择字号:
光明日报:学术打假应“就学术而论学术”
 
据媒体报道,西安交通大学六位教授联名举报该校教授、“长江学者”李连生涉嫌学术造假,要求严肃查处。校方在调查之后,免去了李连生相关职务,并撤回相关学术奖项申请。事后,三位参与举报的教授被告上法庭,面临一场名誉权官司。
 
昔日师友,本可互相切磋、共求进益,如今却对簿公堂、反目成仇,于学界而言,当是憾事一桩。不过,若为学术尊严与学术进步计,彻底将是非曲直弄个明白,还各方一个公道,则人情变故倒尚在其次。甚至,为求学术之真而伤及人情往来,无疑更显学者治学精神之可贵。学术真伪,人情冷暖,孰轻孰重,取舍之间映衬着学界的风气。
 
就学术而论学术,这应是辨明学术真伪的基本要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下的许多学术真伪之争,往往夹杂了太多不相干的东西,一时泥沙俱下,混乱不堪。而更让人头痛不已的是,有些人存心向学术争论中掺杂外物,意图转移视线,混淆是非,以便乱中取利。这些手法之中,动机论的炮制是最常见最具杀伤力的一种。
 
此次六教授举报事件中,涉嫌造假者反戈一击,祭出的一招就是以动机论质疑举报的合法性。被举报一方认为,举报者在数家公司兼职,或者自己开办公司,因而,此番教授之间的争论,不是单纯的学术之争,而是商业利益之争。按此意思,举报一方的所作所为,动机不纯,别有用心,是以学术打假之名,行商业利益之实。如此,利益因素的介入,一下子让学术争论变得“深刻”起来,公众和媒体也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将注意力集中到所谓的利益黑幕中去了。
 
动机论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转移话题,让许多无关紧要或毫不相关的因素纠缠进来,最终使学术真伪问题变得云山雾罩,异常复杂。甲明明对乙说,你做“A”这个事情不对,但乙偏偏不说“A”对错与否,而是指责甲说“A”是为了“B、C、D……”这里的“B、C、D”,有时候是“商业利益”,有时候是“私人恩怨”,还有的时候是“权力斗争”、“炒作”,种类繁多,不一而足。近两年来,在媒体曝光的学术造假事件中——比如浙大“李连达院士学术造假事件”,人大清史教授被同事举报案等,相关当事人顾左右而言他,通常就是以上述动机论回避质疑、搪塞责任的。在动机论的搅动之下,学术事件沸沸扬扬、热闹非凡,但喧嚣之后,学术本身的进步却似乎收效甚微。
 
学术争论牵扯一些学术之外的因素,原也在所难免,但重要的是,争论各方应竭力将这些因素的干扰剔除在外,将学术真伪的真相呈现出来。这是学者必须尽到的责任,也是学术争论的难点所在。在学术打假之中,举报者的动机或许并不单纯,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也不妨碍相关各方就学术问题本身展开辩论。退一步说,即使举报者居心叵测,另有图谋,清者自清的最好做法也是将学术上的真伪说个明白,而不是指摘他人的用心。面对学术质疑,一任动机论盛行,乃是学风衰微的表现,学界中人当有警惕。
 
更多阅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