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尧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7-7 0:41:53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大学发展如何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从1978年的1.4%增长到2008年的23%,在校大学生已达2700万人。近年来的大学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大众化时期,很多学子有了进大学求学的机会,初步缓解了国民旺盛的高等教育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与科学发展观相悖的现象。
 
大学发展靠什么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福家曾对近年来大学纷纷建豪华大楼、改校名、向“综合型大学”转型等现象感到迷惑。他问道,当很多贫困学生接到入学通知书,却因付不起学费而无法去报到时,我们有什么理由超大规模地扩建校园,建造豪华的“标志性”大楼?
 
杨福家认为,针对各校实际情况适当改善办学条件是必要的。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大兴土木,全国搞这么多大学城,是不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事实上,我们回顾不同时期我国大学的发展观,几乎都能找到同一时期社会发展观的烙印。大学也曾经沦为政治的工具,而后被过分强调其经济功能;也经历了数量和规模的大跃进之后,出现了在数量和质量之间反复摇摆的钟摆现象。
 
为了我国经济进一步高速发展,我们需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一流大学。但建世界一流大学靠什么?肯定不是靠大楼。有“中国居里夫人”之称的吴健雄教授曾经说过:“什么叫一流大学?只要在周末晚上去看看那里的灯火是否辉煌。”让我们来读一下2000年诺贝尔奖得主艾伦·麦克迪尔米德教授说过的一段话:“一所大学的质量并不取决于它所拥有的教学大楼,也不取决于它的实验室和图书馆,虽然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决定科学研究水平高低的关键在人……我一再强调——科学研究在于人,人是第一位的。”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指把人作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在大学中,人是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大学的发展首先要充分重视人的因素。
 
大学发展要以人为本
 
大学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智慧的信任,对人的自由和民主的追求。
 
有学者研究认为,大学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就是要相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师生员工推进大学建设。其次,学校在制定教育计划时,要充分尊重师生的权利和个性,充分考虑师生的正当利益和合理要求,以满足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及其发展等各方面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再次,要把以人为本贯穿在大学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这就要求大学在办学理念中,要根据价值追求多元性和个性发展差异性的特点,尊重师生的价值选择和个性特点。在管理过程中,要体现人性化管理,尊重和保障师生的权利和利益。
 
大学发展要以人为本,最主要的是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一是要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贯彻到大学的每一项工作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选择性,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在学习时间、方式、内容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核心。大学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做到以教师为本,则首先要突出教师在大学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教师在教职员工队伍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教师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努力为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各种条件。
 
以人为本的大学要全面
 
协调和持续发展
 
大学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师生为本是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目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途径。
 
从发展目的上讲,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教育与学生的幸福、自由、尊严、价值联系起来。
 
从发展内涵上讲,大学必须把发展看作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过程。在强调大学发展是为了全体学生,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同时,也要强调调动大学中人的积极性,加强各类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推进各项工作的良性互动,实现大学的协调发展,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大学当前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
 
从发展的模式上讲,大学必须全面推进教育创新。教育创新首先是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观念,适应培养身心全面发展、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从发展的方法上讲,大学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才强校”战略。一方面,学校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把培养和造就优秀的师资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主线。另一方面,在管理上应该淡化行政色彩和官本位意识,强化学术权力,确立教师在办学治校中的核心地位,健全规范和完善学校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系统,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
 
从发展的目标上讲,大学要抓好几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一是通过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二是通过改革,实现规模效益质量的统一;三是通过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时报》 (2009-7-7 B4 视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