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孙玮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5-25 8:46:41
第三届国际Argo科学研讨会在杭州举行
 
由国际Argo科学组(AST)、北太平洋海洋科学组织、中国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共同举办的“第三届国际Argo科学研讨会”日前在杭州举行,来自全球13个国家的102名代表出席会议。与会代表围绕“区域到全球尺度的海洋热盐平衡”、“浮标新技术”等五个专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
 
Argo是“地球海洋学实时观测阵”的英文缩写,布防在大洋中的Argo浮标可以自动采集0~2000米的海水温度、盐度等资料,并通过卫星实时传送回地面接收站。这些资料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大尺度实时海洋变化,提高天气和海洋预报精度,有效防御全球日益严重的天气和飓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记者从研讨会上了解到,Argo浮标技术在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新型传感器的开发有助于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海洋内部变化及其动力机制,或海洋与大气的物质交换等;而新型通讯系统,如铱卫星和Argos-3的使用,可以实现在短时间内传输更多观测数据,以及随时改变浮标观测参数等。
 
利用浮标上装配的多种新型传感器所获得的观测资料进行应用研究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研究人员通过对pH值资料的分析,可以了解海水酸度的变化,从而认识海洋在吸收大气二氧化碳中所起的作用;溶解氧和叶绿素的资料则使得人们研究海洋内部物质输运和扩散以及初级生产力等的变化成为可能;而极地避冰浮标的开发成功,更可以帮助科学家完成淡水通量以及南极绕极流的变化特征等的研究。
 
最新数据显示,从1998年至2008年底,国际Argo计划成员国在全球海洋上投放浮标的总量超过了6000多个,获取的温度、盐度观测剖面累计达到了50万余条,且年观测剖面量也从2003年的3万多条增长至2008年的11万余条。
 
中国于2002年正式加入国际Argo计划并启动“中国Argo大洋观测网试验”项目,成为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玮)
 
《科学时报》 (2009-5-25 A3 国际)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