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洪蔚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2-19 2:20:27
精勤不倦 奋斗不息 记已故美籍华裔生物学家杨向中教授
 
    2009年是中国农历的牛年。一位与牛结下不解之缘的科学家,却在与癌症病魔顽强抗争了12年之后,在牛年到来后不久就离开了我们。美国著名华裔胚胎生物学家和克隆技术专家、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杨向中教授因病于2009年2月5日去世,享年49岁。杨向中教授生前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科技奇迹,而他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2008年5月2日,中科院副院长李家洋(前排左二)、中科院动物所党委书记段恩奎(前排右一)等看望了在北京休养的杨向中教授(前排右二)和家人。

  
 2006年7月30日,杨向中教授(中)受聘担任计划生育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荣誉主任。
 
卧薪尝胆跃龙门
 
1959年7月,杨向中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魏县,而此时正是中国的饥荒年代,由于严重营养不良,他到了3岁还不会走路。杨向中清楚地记得奶奶有一次说“我以为这个孩子已经饿死了”。杨向中就是在这样的饥饿和贫困中生存和成长起来的。
 
1975年高中毕业后,杨向中回乡务农,养过猪,当过 “赤脚兽医”。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他考取了北京农业大学畜牧系(现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大学毕业后,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教育部出国研究生;1983年被美国康奈尔大学动物科学系录取学习胚胎生理学。
 
杨向中曾回忆说,他的英文基础很差,上课时什么都听不懂,只好下课后拼命看书。他说自己要想取得与美国学生同样的成绩,必须付出五倍十倍的努力。到美国一年后,面对学习上的重重困难,他给父亲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是:“明年若无成果出,甘愿弃笔来归田”,表达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杨向中卧薪尝胆,不负家乡父老的期望,学业上突飞猛进。1990年,杨向中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1991年,在康奈尔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之后担任资深助理研究员;1996年加入康涅狄格大学,任动物科学系副教授和生物技术中心动物基因部主任,负责组建该校转基因动物实验室,2000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他领导创立了康涅狄格大学再生生物学中心并担任主任。一个农家子弟终于走上国际科学圣殿。
 
登上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
 
1997年,杨向中被检查出患有副腮腺癌,在与死神赛跑的12年中,他登上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高峰。
 
杨向中教授在动物体细胞克隆和胚胎干细胞研究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因1999年克隆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头体细胞克隆牛——“艾米”而闻名于世,这一成果被认为是开创了转基因动物生产的新里程。“艾米”的诞生为科学界尝试克隆人类胚胎奠定了基础,因为科学家们希望克隆出病人所需要的完全不会排异的胚胎干细胞。这些从病人本身细胞克隆出的干细胞将有望治疗如癌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等多种疾病。
 
杨向中的研究小组就克隆机制作了深入研究,发现克隆动物并不早衰以及克隆动物表观遗传方面的一系列不正常表达。他们使用终极分化的血球颗粒细胞获得克隆小鼠,效率高于使用成体干细胞,改变了关于克隆机制的传统观念。杨向中的研究成果还证明了老年细胞经过克隆后可以在遗传和生理上转化成全新的新生细胞,不会未老先衰。同时还证明克隆动物的产品可以安全食用。
 
杨向中作出了一系列世界第一的研究成果。早在1998年,杨向中就成功克隆出4头公牛,为世界首例雄性大动物克隆。2000年,杨向中利用体外长期培养后的公牛耳皮细胞成功克隆出了6头牛犊。2001年,杨向中的克隆牛通过自然繁殖,产下健康牛犊。2004年,杨向中二代克隆牛实验获得成功,这也是世界上大动物再克隆实验的首个成功案例。他还完成了世界首例人凝血因子-9和乳铁蛋白双转基因克隆猪、世界首例克隆牛胚胎干细胞系、世界首例使用终极分化的血球颗粒细胞克隆小鼠等多项高水平研究。
 
杨向中在最后的几年时间里,致力于推动治疗性克隆的研究,希望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完善,能治愈更多的疑难病症。
 
杨向中毫不避讳谈他的病情,说自己对付疾病“已经是老战士了”。尽管他的面部和胸部做过多次手术并要定期进行化疗,但他依然每天早出晚归,全天候正常工作,争分夺秒地指挥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向克隆技术的巅峰挺进。中科院动物所孙青原研究员说:“杨向中教授对生活总是乐观的。记得2006年在越南召开的亚洲生殖生物技术大会期间,他虽然是癌症晚期病人,但招待会后他带头跳起了迪斯科。大会结束时,大会主席特意安排了全体鼓掌,以表达对他的敬意。”
 
杨向中的科研成就和传奇经历也引起世界媒体的关注,包括Science News, Nature News, CNN Headline News,ABC,CBS,NBC和BBC News等在内的多家媒体,都对杨向中的研究和他顽强的拼搏精神作过报道。
 
拳拳报国赤子心
 
近年来,杨向中虽知自己已经是一位晚期癌症患者,但为促进中国的科技进步,他仍然不断奔波,进言献策,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1988年,杨向中就发起组织了志在推动中美农业科技交流的“旅美农学会”,出任首届主席和理事长;1992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康奈尔科研基金项目”即后来的中国桥基金会。作为总裁的杨向中先后为基金会筹集了200多万美元,基金会接待过200多个国内来的访问团,资助了200多位学者、学生赴美深造或回国讲学。
 
为了让中国农民富起来,杨向中提出了“奶牛计划”, 即用中国黄牛借腹培育美国奶牛,这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农民们还可以成倍地增加收益,改善生活。在杨向中的大力推动下,这一计划在新疆等地进行了试验。
 
杨向中生前还担任着旅美专家教授联合会主席、中国国务院杨凌高新技术示范区顾问、中国农业部科技顾问、中国科协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海外咨询团委员、中国科学院首批海外评审专家等职务。他多次和其他学者一起向国务院就中国农业和科技发展提出建议。 1998年提出《迈向21世纪:海外农业科学家谈中国农业与农村发展》。2001就我国奶业发展向国务院递交《善用海外基因资源,利用现代胚胎生物技术,加速中国奶牛产业之调整与发展,建立世界顶尖畜牧知识经济体》的建议书。2004年提出《善用海外科技资源,加强国际合作, 创新强国,建立国际再生生物医学中心》的建议,希望中国大力发展胚胎干细胞和治疗性克隆的研究。这些建议均受到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对中国的农业和科技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位享誉国际的杰出生物学家
 
2月7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家洋院士、同济大学校长裴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李宁院士、中科院动物所孟安明院士,以及中科院动物所党委书记段恩奎研究员、中科院动物所中法干细胞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周琪研究员、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裴端卿研究员、军事医学科学院输血医学研究所所长裴雪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美灵长类生物学联合实验室中方主任季维智研究员、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李凌松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主任张愚教授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分化与细胞工程实验室主任邓宏魁教授等13位科学家联名给杨向中教授的夫人田秀春教授发去唁电,对杨向中教授的不幸去世表示深切哀悼。
 
电文称:“杨向中教授一生致力于克隆研究和应用,致力于推动中美间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近年来他与癌症顽强抗争、自强不息的事迹感动和激励了许许多多的人。杨向中教授是国际上杰出的生物学家,他在克隆研究领域的造诣为世人所公认。他治学严谨,强调学以致用,堪为学术界的楷模。他一生精勤不倦,奋斗不息,即使在身患癌症时,他为学术、为中国科技发展的赤诚之心丝毫未减,拖着重病之躯奔走于中美两地,致力于推动中国的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工作。他发起的中国桥基金会,多年来一直鼓励和资助海外华人专家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他真诚无私地提携后学,培养了很多优秀人才。尽管杨向中教授离开了我们,但他炽热的爱国情怀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同日,卫生部部长陈竺院士和夫人陈赛娟院士通过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联名给美国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校长迈克尔·J·霍根发去唁电,对杨向中教授的不幸去世表示深切的哀悼。电文称:“杨向中教授是中国科学家的挚友,杨教授一生对于中国的干细胞研究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作出了巨大贡献。所有的中国朋友都将永远怀念杨向中教授,永远记住杨教授以及他在动物克隆领域作出的巨大贡献。”
 
杨向中教授病逝后,致力于通过克隆方法产生干细胞的美国Advanced Cell Technology 公司科学总裁 Robert Lanza 博士说:“杨向中是伟大的科学家,是克隆技术的先驱。他为了造福世界推动科技进步奋斗到生命的最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在讣告中写道:“对我们很多人来说,杨向中教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新时代美籍华人的代表,而且在专业化、决断力、奉献精神、内在力量、个人诚信等方面也起到了楷模作用。”
 
《科学时报》 (2009-2-19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