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王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2-12 2:40:54
刘彦随研究员:不应一味把农民推向城市
 
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还在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包括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在大量农民工面对失业狂潮不得不返乡之际,历史罕见的大范围干旱又肆虐北方,种种问题叠加,不由让人们思考:“三农”发展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2月8日,《科学时报》记者特别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新农村建设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途径”主持人刘彦随。
 
“目前的形势在告诫我们:中国还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仍要以农业为基础,以解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根本。这是核心。”刘彦随说。
 
正如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所说: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从去年的数据来看,总体上,城乡收入差距仍在进一步加大。即使农民收入在账面上有所上升,负担也在进一步加重。
 
“而干旱问题,一方面是大自然的规律人力难抗;另一方面,也是长期水土资源配置不当,以及多年环境掠夺和生态破坏的一个报复性结果。”刘彦随表示,其中也包括在城市发展耗水的人工草坪,在农村大面积种植杨树这样的不当行为。长期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抽取地下水,致使水源涵养不够,生态调节有限,一定程度也促使气候的异常变化。反思几十年的发展,生态保育特别是农田保育欠缺,土壤应有持水能力不够,长期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很多地方地下水“一落千丈”,深井都抽不上水来,不仅是暂时的干旱问题,一些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用水的进一步保障也令人堪忧。
 
刘彦随说:“下一步又可能会发生涝的问题,灾情的来而复往,实质都是一样的。这要看我们为生态保育做了什么!”比如,近十多年来的很多土地整理工程,基本都是示范工程或者依靠项目推动,其效果很难与过去老百姓自己动员起来打堤坝、修梯田这样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效果相比。有些工程做完了,表面的土层很薄,里面有石头“埋伏”,更别提排灌配套设施了。
 
刘彦随认为,目前很多方面没有把农民作为主体,而是作为负担。农村人口是巨大的压力,也是巨大的潜力。农民可以自己发展生产,而不是都涌到城市看大门、上生产线。在城乡之间应该有一个价值平衡表。举例来说,在沿海地区农村,农民很少有出去打工的,而是很多都在当地就业、创业。实际上,农民在农村也可以通过做经营,或加工、服务业,或实现生态服务价值,获得与在外面打工差不多的收入。比如在宁夏、甘肃有些地方,就可以依托枸杞、马铃薯、草业等地方产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民不用外出打工,既能把孩子老人照顾好,也能促进农村自身发展。
 
“把农民一味推向城市,多少有推卸责任之嫌。”刘彦随表示,很多地方都只注重做一些技能培训,就输出农民就业。“农民背井离乡出去打工,是有自身选择的因素。但当今农村有多少可就业空间,农村有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我们长期没有注重解决老百姓稳定生产、安居乐业的问题,‘空心村’就是一味强调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代价之一。”
 
刘彦随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强调城镇化,而不是城市化。”目前,中小城镇发展弱化的问题也非常突出。现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挤到大城市,农村主体整体弱化,人气明显不足。
 
连续6年发出加强“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体现出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然而,这是一个长远发展问题。数十年来,多方面对农村欠账太多,致使农业农村元气大伤,即使要恢复也是一个长期过程。
 
刘彦随表示,总希望出台的政策立竿见影是不现实的。从科学视角来看,几十年的积淀,不管是当前面临的自然灾害,还是长期欠账导致的农村各项事业、文化的衰退,人气下降,都需要逐步去改善。比如中国科学院正在开展的统筹城乡、“空心村”整治、乡村空间重构模式的试点研究,就是着眼城乡协调发展,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用地挂钩,来保障农民权益、改善人居环境、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增地稳粮的一种尝试。
 
从宏观上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揽子工程。作为主导功能来说,任何一个区域、任何一片土地都具有自己的功能,正视乡村地域功能,深刻反思长期的欠账,不是简单补偿就能解决问题的,还应培育农村创新能力,提升农村生产力和竞争力。
 
刘彦随说,不能等到出现天灾,或国际风云变幻、有粮食安全之虞时,才想到农业振兴、农村发展。要反思和谋划长远发展战略,在有了一定实力时,必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综合考虑我国各方面的安全,特别是本土区域的水土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以及其他种种社会问题。
 
这当然不是说完全把农民禁锢在农村,应因人因时而异。从事乡村地理与农村发展研究的一些专家学者强调的是,在构建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民不能长期漂浮着,农村不能空心化。
 
据相关部门统计,春节前全国大约有2000万名农民工因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返乡;春节后,部分会留在农村,以年纪较大者居多。
 
“所有农村问题都是有关联的,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在农村、青春在城市、养老重返农村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过去对农村是税费剥夺,现在农民进城,支撑了城市建设,但是他们的低保、医保、社保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惯性依然存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应循序渐进。根本扭转城乡隔离分治的局面,需要在生产体系、就业保障、区域价值等方面整体推进,而不是一蹴而就,需要着眼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局,实现农村要素重组、空间重构和产业重塑。”刘彦随表示。
 
《科学时报》 (2009-2-12 A1 要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