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青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0-30 9:15:55
选择字号:
纪念娄成后院士:娄院士生前发表的最后文章

 

 
10月20日,我从科学网上惊悉娄成后院士不幸逝世的噩耗,不胜悲痛。老先生是10月16日凌晨1时在北京逝世的,享年98岁。
 
前几个月里,我还一直通过娄院士的秘书张蜀秋老师,与老先生多次电子邮件联系。今年8月28日,《科技导报》2009年第16期“卷首语”栏目专门发表了娄院士的文章《持续改善农业的水资源利用》,不料此文竟成先生绝笔。
 
6月初,娄院士致函我社,将他多年来对我国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些思考整理成文,惠赐《科技导报》。老先生在信中写道:“在全球面临诸多困难的形势下,我国的农业也面临巨大挑战。国家将‘三农’问题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温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我国农业用水严重匮乏,作为长期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工作者,虽然年事已高,不能更多地参与具体事务,但愿意从科学与人文结合的角度,根据中国传统农业的优势,提出农业生产方面关于农业用水的建议,供讨论与参考。”
 
先生大作洋洋一万三千多字,从科学与人文结合的视角,探讨了高等植物对现代人类的特殊贡献、我国领域内水的时空分布、农业现代化的初建、现代农业用水的开源节流、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地位等重要问题,内容十分丰富。读罢掩卷,一代科学宗师拳拳爱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由于《科技导报》没有合适的栏目刊登老先生的大作,我遂抽取这篇文章的精华部分,准备删减加工后放在“卷首语”栏目发表。娄院士非常随和,很快回复同意了我的意见,认为我提炼得很好,并认真审核、修订了经我编辑加工后的稿子。娄老同时还发给我他的生活近照和签名手迹。老先生的签名潇洒飘逸、刚劲有力,你没法想象这是一位年近百岁的老人书写的。
 
9月23日,收到刊有自己那篇文章的样刊和稿费后,娄老又委托张秘书专门复函给我。张老师顺便告诉我:“娄先生近月身体不太好,正住院治疗,他让我转达对贵刊的致意!”我当时对娄老住院没有太在意,只是简单回复张老师,请她代我向娄先生问好。没想到,娄先生的问候竟成遗言,我也永远失去了向这位可亲、可敬的前辈大科学家学习、讨教的机会。
 
娄成后院士祖籍浙江绍兴,1911年12月7日生于天津,上个世纪30年代曾留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植物系,获哲学博士学位;40年代曾任英国伦敦大学生物物理研究室客座教授和清华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任教,1980~1982年曾任该大学副校长。他在植物的感应性与信息的电波传递、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植物细胞间的交通与细胞内含物的再分配再利用、植物根冠间信息传递的研究、生物调节物质作用机制与农业应用的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娄老是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农大生物学院教授,我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曾任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我粗略地查询了一下,娄成后院士是在《科技导报》发表文章年龄最长者,经与张老师核实,他发表在我们刊物的这篇《持续改善农业的水资源利用》的文章,也是娄成后院士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
 
10月21日早晨,张蜀秋老师接到我头一天发出的唁函后随即回信。她在信中说,上次收到《科技导报》样刊时,娄老特别高兴,并说还有一些想法和建议,等出院后再给我们刊物写文章。她还告诉我,娄先生对《科技导报》有很高的评价,并希望专家学者多给我们提供高质量的、最新研究成果的稿件。
 
我想,我们只有更加努力,才能不辜负娄成后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殷切期望。
 
《科学时报》 (2009-10-30 B2 科苑走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