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宝余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0-20 8:20:05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九校联盟的战略意义不宜低估
 
日前,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强强联合”,共同签订《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共同培养拔尖人才。根据协议,9所高校(简称9校)将加强深层次合作与交流,利用优质办学资源互补优势,更好地培养各类人才。
 
笔者看到,各大媒体对9校“常春藤联盟”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几所名牌大学能够大胆迈出探索性的一步,本身就具有积极意义,9所大学的探索虽不能革除体制弊病,但联合开展教材建设、学分互认课程、共享远程教育平台等措施,有助于优质办学资源互补。也有人认为,9校联盟在实质上是一种利益联盟。在如今的高校格局中,这制造了一个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局面,容易演变成一种利益联姻。
 
应该说,各媒体的评论甚至指责多有偏颇之处,但这种指责也有深层原因。人们对9校联盟的意义有着过高的期待,正如部分评论所指,行政化是中国大学最大的弊端,建立9校“常春藤联盟”无助于革除这种弊端。其实,这种指责正如说因睡觉无助于解渴因而可以不睡觉一样没有道理。
 
另外,因9校成员均是中国首屈一指的“985工程”重点大学,人们把9校“常春藤联盟”与我国大学的重点发展战略直接挂钩。在计划经济年代,重点战略在集中优势资源、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在改革开放年代,重点战略成为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一种历史性选择。而问题在于,自由竞争是世界一流大学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重点战略易被人们理解为集中资源堆砌明星大学的政府行为。这或许是很多人对“强强联合”的9校联盟持否定态度的直接原因。
 
确实,在教育资源配置权高度集中、高等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逐趋明显的今天,要慎防9校联盟成为一个中国顶尖大学垄断性、封闭性的利益同盟,面向国家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时通过一个鼻孔出气,使其他二流大学和地方大学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这不利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发展。学分共享、学生互换、科研合作、教师互派、领导互调……这些大学间的横向合作应多多益善;资源垄断、话语霸权、利益同盟……这些不利于大学间竞争发展的机制应越少越好。就前者而言,9校联盟应发挥“示范效应”;就后者而言,9校联盟应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
 
不过,我们也不能低估中国9校联盟所蕴藏的战略意义。9所大学之间的合作,依然是大学之间的“民间”行为。较之于前些年由政府主导的高校大规模合并,9校联盟这种优势互补的平等合作,更能彰显大学的独立与自主精神。同时,9校联盟也与美国版的常春藤联盟有着不同的背景、机制和目标。美国版的常春藤联盟最初只是美国大学之间体育比赛的一种分组方式,中国版的9校联盟在本质上是大学之间一种自发平等的合作机制。透过新建立的9校合作联盟,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自主独立、开放合作、追求卓越、创新发展的大学精神。
 
在这个意义上,这种联盟合作机制应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可借鉴9校联盟的做法,按照地域、属性、层级、科类、使命等,建立跨地域、多类型、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机制和大学联盟。比如,师范类院校可成立师范大学合作联盟、农林类院校可成立农林大学合作联盟、科技类院校可成立科技大学合作联盟;那些从事研究生教育的国立科研机构,可成立国立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合作联盟。甚至,那些同处一地的公立院校,可建立一种松散化、多元化、竞争性的多校园大学系统。同时,我们的目光要跨越全球,主动加入世界知名大学联盟合作网络。
 
遥想当年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批胸怀学术报国梦的学人,在偏安一隅的春城昆明,延续了中国教育和科学的命脉。如果没有清华、北大、南开的实质联合,没有三校校长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之间的精诚合作,就不会有20世纪后半叶中国科学和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也不会有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流科学家的脱颖而出。今天,尽管战争年代弥漫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我们面临的竞争并不比当年缓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界的核心使命和重要挑战。我们期待着大学之间真诚、主动、广泛、实质的合作。(作者单位:中科院研究生院)
 
《科学时报》 (2009-10-20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