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巧玲 易蓉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5-15 4:45:38
科学时报:震后滑坡泥石流险情急待评估
 
地震带来连锁反应
 
四川省汶川县5月12日发生7.8级大地震后,不断有报道反映,地震造成大量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使从所有方向通往震中地区的汶川映秀镇和多个重灾区的道路中断,这正是造成此次地震救援困难的主要原因。
 
而与此同时,另一重要的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警觉:此次地震震中地处川西山区,地震是否会加重四川部分地区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的发生?
 
5月12日傍晚,汶川大地震发生后5个小时后,《科学时报》记者收到环境地质学家杨勇从四川甘孜巴塘县发来的短信:“我多次考察过岷江河谷地质灾害和电站水库,地震后将会形成一系列重大隐患,造成灾害叠加和连续成灾,必须引起重视!岷江河谷可能引起山体崩塌滑坡堵江和水库群溃决,必须立即搞清楚,并准备预案。”
 
5月13日,民间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汪永晨也向《科学时报》记者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地震发生已经20个小时,关于紫坪埔水电站,关于紫坪埔水电站的移民,一直没有详细报道。”
 
紫坪埔水库位于岷江上游,坝高156米,库容9.63亿方,处在此次地震的中心位置。其上游还有一系列的梯级大坝。四川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大队工程师范晓曾撰文指出:面对岷江上游曾多次发生7级以上地震的强震区和大规模山崩堵江溃坝的历史背景,一旦类似叠溪、松潘大地震的事件重演,后果将不堪设想。
 
绿家园从2006年开始组织环境记者开展“江河十年行”考察报道活动,多次深入西部考察江河。他们曾两次采访的紫坪埔电站边上的陈明一家的现状让汪永晨十分揪心。
 
5月13日11点25分,身处地震带的范晓在短信中告诉汪永晨:紫坪埔电站大坝面板出现裂缝,厂房等垮塌沉陷,避雷器倒塌,发电机组全部停机。据悉,北川县附近的白河上游已经形成堰塞湖,情况很危险。
 
而记者5月14日获知,水利部已派出工作组和专家组,在紫坪埔成立现场抗震救灾指挥部。据报道,专家对紫坪埔大坝地震后的状况进行会诊后,已提出保坝方案,将集中力量打通紫坪埔下泄通道、降低蓄水水位,确保都江堰安全。现下泄通道已打通,正以每秒700立方米的流量下泄。
 
震中正好处于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这是毫无疑问的。”
 
几经周折,记者才拨通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滑坡、泥石流方面的3位专家的电话,他们不约而同地给出了同样的回答。言语中,不难看出他们的担忧。
 
3位专家提醒,在抢险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要谨防地震加剧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从而引发更多的次生灾害。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滑坡专业委员会主任乔建平告诉记者:“汶川、岷江两岸正好是滑坡、泥石流的高发区,一般雨季时就经常容易发生灾害,更何况是发生地震。可以肯定地说,地震肯定会引发这个地区更多的滑坡灾害。”
 
“我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沿岷江流域包括汶川和茂县,详细考察过沿途的崩塌和泥石流。据我们调查,从都江堰、汶川往上游到茂县,再到松潘,沿河200多公里的距离,有2.1亿立方米的滑坡崩塌体,而塌体主要就分布在汶川到茂县之间。”乔建平说,2006年5月份,成都山地所给民政部、国家减灾委举办了一次山地灾害应急管理培训班,选择的野外教学点就是沿岷江流域,进行滑坡崩塌泥石流考察,此地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状况令学员惊叹。
 
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崔鹏说,这个地区处于龙门山断裂带,其地质构造本身就比较活跃,地形高差较大,松散的固体物质较多。地震发生以后,强烈的振动荷载会导致山体的不稳定,诱发崩塌和滑坡,崩塌和滑坡造成了大量松散固型物质堆积在沟道里面,在雨水的作用下很可能会形成泥石流。
 
“估计现在在地震区域里已经形成了泥石流,只不过还没有报道出来。而地震导致的不稳定斜坡,产生新的松散固体物,使这个地区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可能性会比地震前大得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个地区的滑坡、泥石流的易发程度都会比较高。”崔鹏说。
 
“大地震以后,这个地方会进入滑坡、泥石流的新的活跃期,这个活跃期会持续好几年。”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韦方强也担忧地说。
 
目前还没有有效预防措施
 
汶川曾是进入九寨沟旅游区的必经之路,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就是叠溪。
 
“那是1933年四川茂县发生7.5级大地震所致。当时地震引发了大型滑坡,把河道堵断,形成了一个堰塞湖,在岷江形成了叠溪海子,叠溪海子至今依然保存,后来就把它作为了一个旅游景点。”韦方强告诉记者,事实上堰塞湖的潜在危害很大,一旦溃决,会引发严重的洪灾。
 
乔建平也告诉记者,发生滑坡、堵江之后很容易形成堰塞湖;一旦发生堰塞湖溃决,就会形成大范围的洪水灾害,波及范围将会很大,会对下游的成都平原及岷江流域的电站造成严重威胁。
 
“1933年的叠溪大地震引发的滑坡就使岷江堵塞了45天,溃坝以后给当时的灌县(现在的都江堰市)造成了严重损失,两岸建筑全部毁坏,死亡近5000人。我们现在担心的是,汶川上游和下游都有很多水电站,水电站的大坝一旦受到破坏,后果更将不堪设想。”乔建平说。
 
对于可以预料的山地灾害是否有有效的预防措施的问题,韦方强遗憾地告诉记者:“人类现在对这种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依然很低。对于大的地震会引发大的滑坡泥石流的问题,目前还没有快速有效的预防措施。只能让人们认识灾害、尽量避开灾害,把损失减少到最少。此外还要加强监测,一旦遇到河道堵塞,要尽快排险,不能等到它自己溃决。”
 
已准备好随时提供技术指导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从5月13日开始,成都山地所已开始部署,并向地震应急抢险救灾指挥部提交申请,进入此次地震的震中地区进行现场考察。
 
“因为地震正好处于山地灾害的高发区,我们想进入震中地区,对整个地区的滑坡、泥石流分布情况和灾害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考察。”韦方强告诉记者,成都山地所已经组织了由滑坡、泥石流专家组成的两个专家组,一组将沿都江堰到映秀、汶川,然后到茂县这条线路进行考察;一组从什邡到绵竹,再到北川这条线路进行考察。
 
“我们希望从地质灾害的角度给救灾工作提供一些科学建议。”崔鹏告诉记者,在路障清除过程中,由于目前依然有余震发生,因此有可能发生进一步的坍塌和滑坡,他们希望给抢险救灾指挥部提供一些建议,尽量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此外,目前已有滑坡将江河堵塞,有可能形成临时性的堰塞湖,他们希望对堰塞湖的稳定性作出评估,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谈到灾后重建的问题时,崔鹏指出,首先要注意选址,应在地质灾害评价的基础上,选择比较安全的地方进行灾后重建,不能选择在滑坡体上,或者滑坡和泥石流可危害的地方。其次,要提醒人们,在恢复生产时不要对环境有太多的开挖、扰动,减少引发新的滑坡、泥石流等的可能性。
 
“我们会通过实地考察对灾害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为灾害重建提供科学咨询。”崔鹏说。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