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新 闻  论 坛 博 客 分类信息 论 文 实名举报
       直播 | 科学时报系列 | English | 电子杂志 | 邮件订阅 | RSS | 返回首页   
科学网首页>新闻中心>正文
陈吉德:要理性地看待学术垃圾
 作者:陈吉德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1 2:9:51 小号字 中号字 大号字
 
时下,“学术垃圾”一词使用率极高。用百度可以搜索到90多万篇的相关网页,明显高于“学术精品”的网页数量。提到学术垃圾,人们在痛斥和鄙视之余大都会有这样一种思维定势:现在,学术垃圾已经像洪水猛兽一样肆意横行、无孔不入。比较典型的言论有:中国的大多数学报成为学术垃圾生产基地;中国有八成科技成果在“睡大觉”;2000年至2002年间,一所哈佛大学的科学产出量相当于大约200所中国一流大学的产出量总和;到目前为止,中国已出版1600余部中国文学史,并且还在以每年十余部的高速产出,如此等等。于是,打击学术垃圾之说不绝于耳。
 
学术垃圾真的像凶神一样狰狞、像恶煞一样可怕吗?
 
出现大量的学术垃圾当然不是好事,但我们不应该就因此大呼“狼来了”,而应该进行理性分析。我们大呼“狼来了”,其实“狼”早就来了——确切地说,“狼”根本就没走,我们一直在“与狼共舞”。想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漂浮着多少垃圾!文学作品浩如烟海,除了四大名著之类的少数作品,其余不都“垃圾”东流去了吗?中国出了那么多的状元,他们的文章在当时不能不说是学术精品,但能够流传到现在的又有几篇?作为一国之君的乾隆大帝,不也带头制造垃圾,写了几千首诗吗?再看我们的现代文学,可谓是群星灿烂。但是,再过一百年、两百年或者更长时间以后,我们的后人对于现代文学史上的“群星”还能看见多少?所以我认为,不仅是现在,在任何时代精品总是少的,垃圾总是多的;精品一定会长期存在,垃圾也会绵延不绝(我指的是垃圾现象而非某一部垃圾作品)。但是,垃圾的数量无论有多少,它总不会湮没了精品,因为是金子就会发光。而在精品与垃圾共存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这个民族并没有丧失创造力,而是照样向前发展。
 
我们现在把目光从历史的长河拉回到当下的个体。一些有识之士就看出我们的体制存在着问题。比如无论在晋升、评职称、毕业等何种环节,都必须要发表论文,结果造成全民写论文的可笑局面,这恰似无论公鸡母鸡、大鸡小鸡,都必须下蛋一样荒唐。但我认为,体制无论是多么的不合理,都只是外因。为什么在同样不合理的体制下,有的人能够写出精品?所以我认为,学术垃圾的出现与个体的内因有着必然联系。
 
个体的内因相当复杂。有的人在主观上是努力的,在态度上是端正的,只因水平不高、悟性不够、方法不对,只能制造出学术垃圾,这种人是最诚实的,也是最可悲的。有的人态度有误、动机不纯、见利忘义,明知是臭不可闻的垃圾,还在使尽浑身解数地制造,抄袭、剽窃等丑行多半发生在这种人身上,这种人是最最可恨的,也是最可卑的。有的人错把垃圾当精品,表面上是认认真真地生产着精品,其实是一本正经地在制造着垃圾,这种人是最可笑、最滑稽的。比如前些时候有学者在研究孔子的身高问题,认为孔子与姚明一样高,现在又有学者在研究孔子的出身问题,认为孔子是私生子。当然,有的人在学术起步阶段由于功底不够,难免会制造出一些垃圾,但后来就拿出了精品。我想这应该是正常的治学途径,因为谁也不敢保证一出手就是精品,就像书圣王羲之刚开始也要经历“墨猪”阶段一样。
 
在此,我丝毫没有为垃圾唱赞歌之意,而是在说,无论我们多么地痛恨垃圾,垃圾都不可能消失,任何民族、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做到篇篇是精品、部部是佳作,垃圾与精品共存是正常的学术生态。明白这一点,面对周围到处漂浮的垃圾,我们就不应大呼“狼来了”,而应检测自己有没有制造垃圾,为何制造了垃圾,这才是理性的治学态度。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E-mail推荐
相关新闻 当周新闻排行
人民日报:遏制学术腐败就该动真格
段伟文:科学自治与科学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何时不再是“葫芦案”
新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既宽容失败又防学...
陈吉德:“眼球学术”是一种典型的伪学术
北大女研究生状告人大副教授博士论文抄袭
暨南大学女研究生2次抄袭论文被开除状告...
郝柏林院士剖析学术不端的历史文化根源
中山大学博士称遭导师虐待 校方介入调查
可爱又可敬的老头闵恩泽:爱好美食爱听流...
1月3日《自然》杂志精选
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颁奖
中大博士诉导师虐待续:当事导师发公开信...
中山大学通报:导师承认粗暴向学生道歉
2008年第一份大学排行榜引入新指标影...
武书连版08中国大学排行揭幕 清华连续...
京ICP备07017567
Copyright @ 2007 科学时报社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