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赵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8-5 2:39:5
大连理工大学高顺德:人生最重真性情
 
教学感言:
 
教育学生,要求真务实,会做事。
 
在科研上有个性,能够有所突破和创新。
 
有感情,懂得感恩,用所学到的本领回报社会。

    高顺德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工程机械产品研发工作,重点研究领域是结构机构设计、传动系统设计与施工技术等,多项成果在起重机械领域转化后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对于高顺德来说,人生目标很清晰:搞科研,就要转化成社会效益,利国利民;培育人,就要让学生会做事、懂做人,敢于挑重担,追求卓越;为行业,就要积极打造软实力,把行业标准扩展到国际上去,形成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品牌效应。
 
争创世界行业标准
 
说高顺德是一个“武林高手”似乎还不够,作为大连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大工)工程机械研究中心主任,他所带领的是整个工程起重运输机械的研发工作。工程起重机械看似笨重,却需要灵活操作的独门秘诀,而高顺德带领的团队,却不满足于秘诀的传承,更热衷于秘诀的发扬光大,使得他们的“独门武功”在工程起重机械的“江湖”中成为“武林”人关注的焦点。
 
1985年,高顺德从大工毕业,到原大连大起集团工作。6年的企业经历,让高顺德深深感受到,企业和高校之间还缺一个桥梁——需要一个懂企业、会设计的行家里手来将两者顺接起来,让高校的研究成果能转化为市场的产品,而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好能打破国际市场的垄断。1991年,为了实现这个理想,高顺德回到了自己的母校搞研究。
 
也许,17年前的高顺德没有预料到,自己将在今后的岁月里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传奇故事。然而,事实证明,十几年的内外兼修,他的一身“武功”已出类拔萃。
 
2006年,凭借与企业联合研制的QUY600型(最大起吊重量600吨)履带式起重机和450吨履带式起重机,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Bauma China 2006)上,高顺德的研究团队引起了武林中人的极大关注。要知道,当时亮相的QUY600型履带式起重机随即被鞍钢集团购走,价格比国际上的同类产品低了近2000万元。同时,该起重机还填补了国内空白,是当时国产最大吨位的起重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对高顺德来说,意味着打破工程起重机械产品的国际垄断已经不是一个梦想,已经成为现实。
 
实际上,在起重机械领域,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十几年的时间里,高顺德和他的研究团队把中国的工程起重机械的吨位一再提高,从最早几十吨,到现在的成百上千吨。“我们的优势在于校企双方都要追求卓越,引领行业技术进步,共同把行业发展推向国际化。”
 
现在的高顺德,已经超越了早年闯荡江湖的境界,开始了总结和反思。对他而言,要做的不仅仅是研发,更重要的是引领行业走出国门。在务实上,他的目标是助推企业将中国的起重机械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然后出口技术标准;在文化上,他在编一个8种语言的起重机械的专业词典,还找人专门研究和撰写世界起重机械史等。“要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要让中国成为世界起重机械历史文化的发源地!”
 
总结江湖经历,高顺德坦言,在中国,光有官产学研结合、引进消化吸收还不够,应该再加上创新和输出。“被动是追随,只有主动才能超越,我们不仅要把产品卖出去,更要把技术输出去,最终输出行业标准!”
 
让学生先做事后做人
 
对于自己的母校,高顺德充满了虔诚的热爱。在高顺德的心里,大连理工大学就是自己的家。不管走到哪里,他都会很自豪地说:“我是大工人!”
 
不仅如此,他对学生也这样要求:在学校,咱就是工程机械学院的人,代表着学院的形象;出了校门,我们就是大工人,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因此,言行举止、专业水平等都会成为每个人的“名片”。而这张名片的背后,应该印着“一流”两个字。
 
为了培养学生敢于进取的自信心,高顺德首先在专业学习上严格要求,基础课、专业课都要认真听讲,不准随便缺课。而他也会抽空对学生上课的情况进行监督,一旦发现学生无故缺课,严惩不怠。“专业知识都不学扎实,工作时哪来自信心!”
 
而对于学生实习搞设计,高顺德的管理办法更加特殊,且谓之“网格化管理”。他将一周分为21个单元,每天早上、下午、晚上各为一个单元,学生要在表格里填写每个单元都做了哪些事情(私人事务就写事假,以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在一周的时间里,允许学生有四五个单元的休闲时间,时间不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事情安排。
 
在考核时,高顺德就可以拿着一张表格,检查学生的科研进度或者毕业设计进展等。“我对学生没有打分的考核,但是,一旦学生有超出5个单元的时间来处理个人事务,那表明这个学生有点偏离主业了!”
 
其实,不仅仅是学生,就连和企业一起搞合作研究的工作人员,他也在用研究中心的文化氛围熏染着。在研究中心的办公室里,每个人都有一个打印并塑封的个人简历放在显眼的位置。简历的末尾,每个人都会写上一句自己的励志格言。
 
说起培养学生,高顺德认为,最重要的是先学会把事情做踏实了,做人才会有尊严,才能体会到做人是怎么一回事。
 
为救人客串心理医生
 
与高顺德在一起,颇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威慑力,然而,威严的后面,却还有很多外人所不知道的温情故事。
 
一次,出差回到学校,高顺德了解到一个情况时,心里倒吸了一口冷气:“那可是人命关天啊!”
 
原来,在指导的研究生中,有一个硕士生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已经开始出现自杀的倾向。闻听这个消息后,高顺德放下手头的事情,开始研究这个学生得病前后的情况。据他了解,这个学生从小成绩就很优秀,考上研究生以后,发现身边优秀的人也不少,于是患得患失,生怕在这样的环境下,自己的优势难以体现,自尊心会受到打击。然而,越是这样想,这名学生的心理状况越糟糕,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还能不能把学业继续下去。于是乎,忧愁转变成抑郁。
 
情况搞清楚后,高顺德想了一个连心理医生都没想到的“药方”——找出学生的亮点,给他发光的机会,让他充分体会到自己的优势所在。这名学生热爱打篮球,于是,高顺德让他在研究团队里组建篮球队、搞比赛,充分发挥他的特长。在这个过程中,这名学生逐渐找回以前的自信,不仅篮球比赛搞得红红火火,就连自己的学习也在不知不觉中恢复到正常的状态。现在的他,时常和导师有这样的对话。“咋样,有自信没!”“有!”“真的有了?”“真的有!”
 
高顺德自己都没想到,在搞研究之余,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客串一把心理医生。回想这件事情,他感慨:“我看到他现在自信的样子,真的很高兴!不为别的,单就救人一命来说,比我和企业签合同都快乐!”
 
除了客串心理医生,高顺德经常扮演的还有很多角色。比如,给派去青海支教的学生当资助者,给她买电脑、书籍等;当导师,指导当教师的学生如何搞好教学、开展班级活动等;做朋友,和学生保持书信来往,倾听学生的喜怒哀乐等。
 
如此一来,看似威严的高顺德,还有很多温情。
 
《科学时报》 (2008-8-5 综合)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