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冯树勇 李爱东 来源:佳得乐运动科学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08-8-4 15:18:31
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技术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前言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跳远项目的运动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男女亚洲纪录多次被我国运动员打破并一直保持在我们手中,亚洲锦标赛和亚运会的冠军基本由我国运动员所垄断,有多名运动员多次在世界大赛中进入前八名,并使这一项目的成绩一直保持在世界乃至先进水平的行列。应该说,这是我国几代教练员和运动员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刻苦钻研、经过反复地实践与总结、经过对跳远项目特性、特别是技术训练特点的理解不断加深与认识以及对训练方法、手段等方面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而取得的,也是我国跳远项目继续发展与提高的坚实基础和宝贵财富。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我们还存在的诸多不足与问题。因为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地进步,才能促进我国跳远项目的成绩水平更上一层楼和长盛不衰。我们以多年教练实践和对我国跳远运动员技术训练的调查研究分析,认为在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技术训练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助跑训练的问题
 
1.1 重视程度不够。
 
众所周知,助跑是跳远技术各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没有好的助跑,其它的就无从谈起。在这个问题上,我国绝大多数跳远教练员几乎没有什么异议,并在训练中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相对于助跑对于跳远成绩的重要性来讲,特别是相比于国外的优秀运动员,我们在这方面的重视的程度还远远不够。
 
目前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每周的助跑训练一般为一至三次,平均只有两次,每次助跑的训练次数也只跑5---6次,这样一周的助跑次数平均只有十几次。应该说,在把助跑作为跳远技术中最重要环节的前提下,这样的训练次数应该说是远远不够的。曾有报道说刘易斯在一次助跑训练中要跑近50次,尽管这有些让人怀疑其真实性,但至少表明了刘易斯在训练中对助跑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他的教练特莱兹对这个问题不置可否,只是强调要多跑助跑才能有效果。佩德罗索的教练马托斯在与我交流中曾说:为了使佩德罗索的助跑做到又快又准,数年前他最多曾让佩德罗索一周中进行过近100次助跑。即使是他达到很高水平后,每周仍至少要进行30次左右的助跑练习。鲍威尔在80年代曾有犯规大王的绰号,他的教练亨亭顿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花大力气进行助跑训练。在1990年的训练中,平均每周让鲍威尔跑40次左右助跑,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不仅助跑速度加快了许多,而且助跑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而保证了他在1991年及以后的几年中创造了不少的好成绩,其中包括他在1991年世界田径锦标赛中以8.95米的优异成绩打破世界纪录。当时在刘易斯以8米91米领先的严峻情况下,鲍威尔仍能在助跑中跑出接近每秒11米的助跑速度,并且在助跑节奏和准确性等方面都达到近乎完美的程度,如果没有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是很难达到的。另外,象乔伊娜、德雷克斯勒、契斯嘉科娃、梅等一些世界级的女子跳远运动员也都非常重视助跑训练,一周最少也要跑20次左右,成为她们不断创造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早在1985年前东德国家队跳远教练员来华讲学时曾说过:“要把跳远的助跑练到象家庭主妇做饭时使用橱具一样熟练的程度,才能保证运动员在助跑中充分地发挥速度,并以良好的助跑节奏准确地踏板起跳。”相比之下,我们的助跑训练,无论是主观意识、还是训练次数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1.2 助跑训练与起跳结合不够紧密。
 
应该明确,助跑虽然非常重要,但它只是跳远完整技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与起跳紧密连接并且对其它技术环节有影响的。因此,在助跑训练中必须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使助跑训练收到最佳的效果。
 
在与众多我国跳远教练员的交流与调查中发现,目前有接近一半的教练员在助跑训练时不要求运动员结合起跳进行;另有大约四分之一的教练员偶尔提出这样的要求;能够经常要求运动员将助跑与起跳结合起来进行的教练员大约只有四分之一;应该说这是助跑训练中一个很大的不足与缺憾。
 
从助跑技术的角度分析,运动员做和不做起跳,会对助跑的后几步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步长、节奏和速度上会有较大的不同。一般来讲,如果运动员只进行助跑而不做起跳,最后几步的步长不会出现什么明显的变化,身体重心高度和助跑速度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下降,有些运动员甚至可以比较容易地以加速的形式跑过起跳板。虽然这些都是我们希望并且一直向运动员提出的努力方向,而且在培养运动员、特别是年轻运动员敢于助跑、敢于发挥速度的技术风格方面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明显存在着较大的弊端:第一 ,采用这种跑法,运动员在最后两、三步往往会像平跑一样自然地跑过去,而不会以更快的速度下压着地,以加快上板前的助跑节奏。如果在训练中长期地采用这种方法,尽管运动员可能会在发挥助跑速度方面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但在培养运动员积极快速的上板节奏、使助跑与起跳连贯完美地相结合以及在快速助跑中快速有效地完成起跳的意识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第二,由于助跑与起跳的脱节,当运动员进行完整的跳远技术训练时,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为了准备起跳使倒数第二步的步长明显加大、支撑时间延长、身体重心明显下降、从而造成助跑速度也出现较明显的降低等。因此,我们提倡在助跑训练中应将其与起跳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在伴有起跳动作的助跑训练中培养运动员敢跑、敢发挥速度的技术风格和积极快速踏板的起跳意识,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过硬的助跑技术,才能在比赛的中派上用场。另外,就我们对世界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训练情况的了解,他们的助跑练习都是一定要与起跳结合起来进行的。而他们的教练们也都对这一点给与了肯定,有些人甚至认为只跑不做起跳根本就不能算作助跑的练习。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参考与学习。当然,我们也不要完全否定只跑不跳的训练方法,比如在训练的某一阶段,或者为了改进助跑技术的某些方面时、以及培养年轻运动员的技术风格和概念时,这种方法还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但切记要与跑跳结合的方法交替起来进行,以便使用前一种方法训练取得的效果能够在跑跳结合的训练中较好地表现出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起跳准确性的问题
 
2.1 踏板不准已成为影响我国运动员发挥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多年以来,在跳远项目的比赛中,运动员因助跑不稳定而犯规或踏不上板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使许许多多有实力的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痛失获得好名次的机会,或者使本来可以更好的成绩大打折扣。在去年的悉尼奥运会的跳远及格赛中,我国四名运动员有俩人三次犯规;而很有希望夺得好名次的关英楠也因前两次试跳犯规,给第三次试跳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助跑出现较大偏差,起跳点离起跳板还有至少15厘米,损失了很大的距离,遗憾地未能进入决赛。此外,在国内的许多比赛中,跳远运动员的踏板准确率也是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比如,通过对1993年和1997年全运会以及1995年以来每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女跳远决赛中运动员踏板情况的统计,在总共946次试跳中,运动员在不对助跑节奏进行调整、充分发挥速度的前提下,踏板的准确率(以起跳脚踏上起跳板至少一半为衡量标准)只有不足250次,约占26.3%;另有15.6%的跳次是运动员对助跑节奏进行了调整(倒小步或拉大步)之后才踏准板的;而踏板的不准确率竟然达到了百分之五十八点一,占半数以上。在这当中,犯规的跳次占百分之三十二点五,踏板少于一半的跳次为百分之二十五点六(其中完全没有踏上板的跳次占百分之九点八)。同时,我们也对1995年、1997年、199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和1996年、2000年奥运会男女跳远比赛决赛中的586次试跳踏板准确率进行了统计,他们的踏板准确率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六点八,比我国高水平运动员高出了十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成为影响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夺取好名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2 在训练过程中重视不够,要求不严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
 
跳远是一个对助跑速度、节奏和准确性都要求很高的项目,如果只要求运动员做到其中的一条或两条也许相对比较容易,但如果要求运动员在助跑中将三个因素都很好地表现出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必须经过长期、严格和高标准、高质量的训练才有可能实现。但是,多年来,在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技术训练中,教练员和运动员对助跑速度和节奏一直都相当的重视,却惟独忽视了在充分发挥速度和跑出好的节奏的同时,保持准确性这一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对我国跳远教练员训练工作的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教练员在平时的技术训练中都没有对运动员的踏板准确性提出明确的要求。而且为了保护运动员的关节,避免由于多次重复起跳而受伤,绝大多数运动员在训练时不在起跳板上起跳,而是在棕垫或橡胶垫上起跳,虽然这种方法没有错,但问题是如果不在垫子上做任何的标记,致使运动员没有一个固定的起跳点作为限制,或者即使在垫子上放置了标记,也不对运动员进行明确、严格的要求,而是跑到哪就在哪起跳,久而久之,就为踏板的准确性带来一系列的弊端与隐患。其一,一般来说,在不用考虑准确性的情况下,运动员是比较容易发挥速度和跑出好的节奏的。如果说只是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暂时忽略对起跳准确性的要求也未尝不可,但如果长此以往,运动员在这方面的调控能力以及主观意识就会减弱或者淡漠,所以就会出现有些运动员在平时训练中的助跑速度和节奏都不错,可一旦运用在实战中,当在踏板准确性方面有了严格的要求时,就会出现较大的偏差:或者是助跑的准确性很差,影响成绩水平的发挥;或者为了提高准确性而使助跑速度降低或破坏助跑节奏,致使助跑的质量大大降低,并进而对起跳动作产生不利影响。其二,由于没有固定的起跳点,运动员可以不受限制和地进行助跑,更容易发挥速度和跳出好的成绩,而教练员在丈量跳的距离时又是采用运动员在哪跳就从哪仗量的方法,因此就出现一种我们常常看到或听说的怪现象,即有些运动员在训练中可以跳的很远,但在实际比赛中的成绩却与之相差甚远。其结果不仅给教练员的训练安排及预定目标带来一定的干扰,也在运动员的心理上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另外,本人曾与众多国外拥有世界高水平运动员的教练员进行过交流与探讨,他们中的多数人都认为踏板的准确性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培养,只要是进行助跑或完整技术训练,就应该对踏板的准确性提出严格的要求,这是提高运动员踏板准确性和在比赛中正常发挥水平的最基本保证。
 
实际上,跳远助跑中的速度、节奏和准确性应该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丢掉其中任何一个都会对跳远成绩造成很大的影响。快速的助跑速度和良好的助跑节奏只有在保证踏板准确性的前提下,才能对创造优异成绩起作用。因此,每一个从事跳远训练的教练员,都应该给予充分的认识与重视,将其列为与助跑速度和助跑节奏同等重要的程度来加以训练,这样才能使运动员真正掌握过硬的技术,提高在比赛中发挥训练水平的能力。
 
3.偏重于短中程技术训练,忽略全程技术训练的问题
 
这是在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技术训练中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不可否认,短程和中程助跑的技术训练对于改进运动员的技术环节、保证重复次数、建立正确的动力定型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很好的技术训练手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短中程技术训练与比赛时的全程助跑技术还有着相当大的差别。首先,全程助跑的速度要快得多,这就对运动员的起跳速度和起跳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更快的踏板速度和更强劲的爆发力才能适应较快的助跑速度;其次,摆动腿的摆动速度、髋关节的前移速度、身体各环节的角度以及腾空和落地动作的幅度和节奏等都需要相应加快或加以调整,才能使整个动作协调自然,与其高强度的全程助跑相匹配。因此,就训练安排来讲,如果在距比赛期较远的冬训期间,为了改进某些技术而以短中程技术训练为主应该还是可取的。但如果在全年的训练中都是以短中程技术训练为主,势必会造成技术训练与比赛要求相脱节。也就是说,所练习的技术不能完全适应比赛的需要。而就我们目前所了解的情况,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技术训练却恰恰在这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足和欠缺,大约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运动员基本上是全年都采用以短中程技术为主的训练方法,只有很少一部分运动员到了比赛期时才进行少量的全程技术训练,但一般一周也只跳6-10次,再加上我国运动员参加比赛的次数较少,因此很难使运动员的技术得到真正全面的磨练,达到符合、适应比赛要求的水平与标准。同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运动员比赛的成绩与训练中用中程助跑跳的成绩差不多,有的甚至还不如中程跳的成绩。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其原因之一应与全程技术训练太少有关。在正常情况下,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全程跳的成绩应比中程跳至少远20厘米以上才符合训练与比赛的规律。反观现代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的技术训练,除了在准备期的初期和中期以短、中程跳为主外,在准备期的后期以及比赛期中则是以全程技术训练为主;而频繁的比赛又为他们提供了许多实际演练全程技术的机会;此外,在前面我们还提到过他们在全年中做大量的全程助跑结合起跳的练习,因此使他们的技术更能适应激烈比赛的要求。这是我们的差距所在,同时也是我们的方向和潜力所在。
 
因此,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应在今后的训练中提高全程助跑技术训练的比例,除了在冬训期间以短中程技术训练为主以达到改进技术和增加技术训练次数的目的以外(在冬训后期也应适当地安排全程技术训练),在比赛期中的技术训练应当是采取短、中和全程技术训练相结合的方式,离主要的比赛越近,全程技术训练的比例就应该越大,这样才能达到既改进技术,又使改进了的技术体现在全程完整技术中,以适应比赛对技术的要求。
 
4.只选择顺风、不注意逆风训练的问题
 
跳远技术训练的目的之一是改进和完善运动员的技术,因此要求运动员在训练时有相对较好的体力和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对训练效果非常重要,而且几乎所有的教练员在训练安排中都注意到这一点,尽可能地为运动员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以保证训练的质量不受或少受影响。但他们却忽略了技术训练还有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运动员适应各种情况的比赛能力,也就是实战能力。因此多年以来,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在技术训练中基本上都是安排在顺风中进行,只有极少数教练员在比赛之前才安排少量的顶风技术训练。而运动员们也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在顶风的条件下练习技术,因为他们都觉得这样的练习难以获得好的效果,。所以即使在少量的顶风技术训练中也没有足够的训练劲头,得不到应有的训练效果。虽然这样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有助于运动员掌握和改进技术动作,但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使运动员养成了只能在顺风的条件下才能较好地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的习惯与定式,一碰上顶风或侧风等不利条件,技术动作就会出现问题,造成成绩水平较大幅度的下降。而在大型比赛中,特别是大型的国际比赛,由于体育场内的风向常常变换不定,运动员在进行试跳的时候常常会碰上顶风或侧顶风等不利的风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大部分运动员都不能适应,他们或者是在规则允许的时间内尽量等到风向改变或风力小一些时再开始进行试跳,这样往往会等到最后一刻才开始,结果是匆匆忙忙,慌慌张张,难以跳出较好的成绩;或者他们就只能硬着头皮顶风进行试跳,但由于平常没有进行过这样的训练,因此要想跳出较好的成绩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是除了在技术本身方面造成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运动员的心理上也造成较大的障碍。当在比赛中遇到顶风时,首先在他们的心理上就会出现问题,例如抱怨裁判员安排不好、抱怨天气不好、抱怨自己倒霉等,严重的甚至会马上对比赛失去信心,战事未开,士气先大大受挫。而这些心理上的不平衡,往往会比纯技术上的问题对其水平的发挥产生更严重的消极影响,致使本来就不适应顶风的技术动作遭到进一步的破坏,最终导致比赛的失败。
 
应该说,这已成为影响我国运动员在大型比赛中发挥水平,获得好名次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在这方面,世界高水平跳远运动员的表现比我们要好得多。中并不十分在意风向如何,他们在试跳前只是考虑自己在技术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思想相当地集中,至于风向如何,似乎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至少是对他们的心理没什么影响。其实,这正是因为他们在平时的训练中较好地锻炼了适应各种风向的能力,因此才能够保持冷静、稳定的心理状态,并且能够熟练地根据风向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助跑距离或助跑节奏,使之尽量减少由于不利风向带来的损失,这也是绝大多数世界高水平跳远运动员能够较好地在比赛中发挥自己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点通过与一些世界高水平教练的交流也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如刘易斯的教练特莱兹和西班牙著名选手拉米拉的教练马托斯等在谈到这个问题时,都一致表示,他们经常有意识地安排自己的运动员顶风进行技术训练,使他们在技术和心理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积累了在顶风情况下正常发挥技术水平的经验,提高了适应各种比赛条件的作战能力。因此,在我们将来的训练中,教练员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切实地加以改进,有意识和有一定数量地安排运动员在各种风向条件下进行技术训练,使他们的技术能够适应各种客观条件,进而树立起能够承受和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保证运动员在风向不利等各种困难条件下,能够坦然面对,并尽可能好地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战胜对手,也战胜自己。
 
5.观念陈旧,参加比赛次数少的问题
 
毋庸讳言,绝大多数运动员呕心沥血、艰苦训练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参加比赛。而能够在比赛中、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世界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有所作为更是他们为之奋斗的最高境界,也是整个训练工作的核心所在。但是,常言到,水无常形,兵无常势。当今的竞技赛场竞争激烈、残酷无情且瞬息万变,运动员之间的较量除了技术、战术、体能之外,同时还是一场包括思想作风、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及赛场经验等在内的综合能力的全面比拚。虽然在平时的训练中,运动员通过刻苦地努力可以提高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但其比赛的能力、经验和心理素质等则只有真正深入到实战中去,在比赛场这个真枪实弹的特定环境中去磨励,特别是在与强手的激烈对抗中才能获得真实的感知,得到全面地锻炼与提高。在这方面,许多世界高水平的运动员给我们作出了优秀的范例。据我们的调查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从2月初就开始活跃在室内赛场上,6—9月赛事旺季时,有的人几乎每周都参加一次比赛,马不停蹄地穿梭于欧洲各个赛场和国际田联组办的各类大奖赛和国际邀请赛,到10月份赛季结束,参赛次数一般都能达到20场左右甚至更多,最少的也在10场以上。从而也积累了丰富的比赛经验,磨练出极强的赛场应变能力,因此,在成绩发挥的稳定性和掌控机会的把握性等方面,都略胜我们一筹。而反观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参赛情况,次数则少得可怜,除少数几个运动员每年参加比赛的次数可以达到10场左右,绝大多数平均每人每年只有5场左右。而在这些少得可怜的几场比赛中,除了全国锦标赛和全国冠军赛以外,至少有三场是中国田协硬性规定的达标赛,否则,可能参赛的场次还要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主观上的,一些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方面的观念方面还比较陈旧,仍然把训练和比赛看作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因素,认为多参加比赛会使运动员过多地消耗能力,对训练产生消极的影响;二是客观上的,一些省市经费短缺,没有担负众多运动员经常外出比赛的能力。另外也与一些赛事安排不够合理有关。但我们认为还是主观因素起主要作用,因为就在全年为数不多的几场比赛中,特别是在中国田协硬性规定的比赛中,有相当多的运动员并不给与重视和珍惜,而是应付了事,白白浪费一次珍贵的锻炼机会。因此,要想使这种状况有所转变,首先必须是思想观念有所改变,要真正理解与认识比赛对训练的促进与核心作用。经过国际上多年和国内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和无数优秀运动员的成功例子所验证,我们可以肯
 
定地说,比赛作为整个训练工作的核心与精髓,不仅于训练工作无碍,反而对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1)比赛是一种高质量、大强度的训练。从理论上讲,运动员在比赛中技术动作的运用及承受的运动强度都是最大的,也是平时训练无法达到的。因此,将其作为训练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运动员掌握过硬的技术动作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比赛是检验训练效果的最佳途径。通过比赛可以有效地检验运动员技术运用的合理程度及前一阶段的训练效果,并为今后改进训练方法及手段提供依据。3)比赛是积累经验、加强心理训练的最佳方法。通过比赛可以使运动员学会应付各种不同的意外情况,磨练意志,提高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尽快地在技术、战术和心理上成熟起来。4)比赛是调节训练的有效手段。通过比赛可以将运动员从长期训练的枯燥无味中解脱出来,提高其情绪和兴趣。特别是成绩有所提高时,更可以激发其训练的积极性和热情。5)比赛越多,出成绩的机会也就越多。优异成绩的创造,需要有多方面的条件作保证,从统计学上讲,参赛的次数越多,创造好成绩的机遇与概率也就越大。其次,要正确处理好训练与比赛的互动关系,谈了诸多参加比赛的益处,并不意味着要否定训练的重要作用。相反,训练的基础作用是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的,更不可以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训练或者以赛代练。否则,比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必定不能持续下去。因此,在提高对比赛的重视程度的同时,还应注意如下几点:1)传统的训练周期理论对我们的训练安排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能全盘否定。但必须根据新的比赛要求对其作必要的变革。2)参赛的目的要明确,不要盲目随从。特别是要以大赛为中心,来合理地安排其他赛事。3)要与训练紧密结合,不要打乱训练的节奏和系统性,将训练和比赛统一和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总之,运动员只有经常地参加各种比赛,把比赛与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才有可能在不断提高训练水平的同时提高比赛能力和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比例。如果再把自己禁锢于过去那种所谓的“训练是积累,比赛是消耗”的陈旧观念中,只想“存钱”,而怕“花钱”,不敢让运动员多参加比赛,不仅肯定会被飞速发展的形势所淘汰,同时也不利于运动员的发展与提高,使训练工作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以上是我国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在专项技术训练中普遍存在的五个主要问题,也是影响他们技术水平进步,掌握真正过硬的技术,提高在比赛中正常发挥技术能力的主要问题。希望我国的跳远教练员能够认真地回顾和检查一下自己在安排技术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从思想上真正地重视起来,对多年来已经习惯的一些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进行适当的改革和更新,使我们的训练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保证我们的运动员能够通过训练掌握真正过硬的、符合比赛要求的专项技术,从而提高比赛能力,提高在比赛中的成功率,使我国跳远项目真正能够在国际赛场上有所作为。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