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张劲硕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7-17 2:8:27
别具慧眼识他物 独有匠心释己身
《以自闭者的奥秘解码动物行为之谜》书评
 
如果我们是动物,我们该如何思考人类;可是我们毕竟是人类,我们现在通常是怎么看待动物的呢?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已经将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了。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人们利用动物似乎无可厚非;但是突然有那么一天,开始有些人站出来,他们意识到动物也有幸福快乐,动物也有痛苦哀伤。为动物谋取福利和权利,为动物的生存和美好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和空间,成为这些人努力的目标。
 
 

 

早在古希腊,那位多门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亚里士多德就扬言:“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人是万物之灵”;他还认为“游离于城邦之外的如不是神灵,就一定是野兽”。在人类科学界公认的“动物学之父”亚里士多德面前,人已经独立于动物之外,而远远高于动物界了。但是在生物学的意义上,我们就是动物界的一分子,并被归属于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之中。事实上,人类把自身已经从生物学概念中区分出动物界,因此在人与动物关系的处理上,已经显示出诸多时而美妙、和谐,时而复杂、矛盾丛生,甚至匪夷所思的关系来。
 
我们和动物是种什么关系呢?打开一部驯化史,不难发现我们和动物如此贴近。在1万~1.2万年前的中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和狗生活在一起了,它们被驯化的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2万年前;家猫则在1.3万年前和它们的祖先分道扬镳,古埃及的木乃伊猫也显示出它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人类至今驯化的动物种类成百上千,如果按品种计算,可能逾万。而我国传统医药对动物的利用更不必赘述,五千年的文明史无不夹杂着动物的被利用史。如今,这个动荡的、经济飞速发展、物欲横流的世界,滥捕乱猎野生动物、非法走私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已经成为继毒品和军火以外的第三大全球非法贸易。幸好,我们还有精神领域的巨大财富,从古老的诗词歌赋、寓言童话,到美术舞蹈、文学艺术,动物又赋予人类精神世界无限美好的追求和享受……总而言之,常人大多会这样:按照祖辈,世世代代遗传下来的基因、行为方式、思维逻辑、心理意识来指导着我们和动物的关系。“常人”的理解,通常是——动物应该是被人类利用的,动物是一类可再生资源,动物是“兽性的”、“牲畜的”、“野蛮的”、“没人性的”……其实,我们远远没有深入动物的内心世界,对它们的了解仍属表皮且寥寥无几,因而我们就无法正确认识动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也就无从客观公正地处理好人与动物的关系了。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人们利用动物似乎无可厚非;但是突然有那么一天,开始有些人站出来,它们意识到动物也有幸福快乐,动物也有痛苦哀伤。为动物谋取福利和权利,为动物的生存和美好生活争取更大的自由和空间,成为这些人努力的目标。在我国,动物福利事业方兴未艾,愈来愈多的团体和个人开始关注并付诸行动,为身边的动物,特别是宠物提供福利待遇。但是,在大家热衷于提倡动物福利,特别是对于宠物方面做出了许多实践的时候,针对其他家禽家畜的饲养管理、人道屠宰方面还较为薄弱,最值得欣慰的是河南省在2008年率先在我国实施人道屠宰计划,让动物在没有惊恐、没有痛苦、没有胁迫的情况下安然逝去。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葛兰汀博士(Temple Grandin)和约翰逊博士(Catherine Johnson)的《我们为什么不说话——以自闭者的奥秘解码动物行为之谜》(Animals in Translation: Using the Mysteries of Autism to Decode Animal Behavior)一书对国人在动物福利方面的认识和实践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而实际上其书之贡献或许远远不止这一面。
 
本书分七章,讲述了作者的故事,以及诠释动物如何观察世界、它们的情感、进攻性、疼痛或痛苦、如何思考以及动物天才。附录为“行为和训练:问题解决指南”,为理解动物行为,解释动物行为,以及训练动物提供指导。从113个小标题中,也足可见该书信息量之丰。
 
然而,此书的独到之处似乎不单纯在于涉及了一个比较新的思想领域(至少对许多国人来讲仍然是新鲜的)——倡导动物福利,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本书的副标题令初次接触此书的人似有匪夷所思之感。为何自闭者可以解码动物行为之谜呢?
 
葛兰汀博士在国际动物福利运动和自闭症患者关爱运动方面是最有影响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之一,但她不是激进主义者,她首先是一位科学家。早在1989年,她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就获得了动物科学博士学位,已过花甲之年的她现任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动物科学(Animal Science)和动物学(Zoology)是两个概念,葛兰汀博士的专业在国内其实相当于农业大学的畜牧学,因此她的专业背景决定了她事业的方向——关注家禽家畜。而她个人经历是成就这本书成功的秘密所在,即她从小是一个自闭症患者。她在两岁时被确诊大脑损伤,语言发生障碍,4岁时才开始说话。她在小学时就被许多同学戏弄和歧视,甚至嘲笑她是“磁带录音机”,因为她有时对一件事情不断地重复,甚至在背诵。与同学的接触,伤透了她的自尊心;成人后,她被确诊为一种叫“阿斯波格尔综合症”的自闭症,但是她积极地参与治疗,并由自己发明了一些治疗设备帮助其他自闭者,她自己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自闭症研究者。儿时的经历以及后来她的专业选择,使她渐离“人类社会”,而去融入动物世界。她似乎距离人类越远,就越便于与动物贴近。正如她本人所云:“自闭症使我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困难重重,但也使我在和动物打交道时游刃有余。”
 
作为自闭者的葛兰汀,她的感情世界是单纯而简单的,直接而坦率的,她不像常人有复杂的心思和复合感情(即喜怒哀乐交加重叠),她的情感与动物心理恰好有相似之处。动物的心理也是简单的、直接的,动物心理变化和情感流露在行为上就会有所表现,尽管有时这种行为变化是极其微小的,这也是常人难以像她那样可以体察如此细微的变化。虽然动物“不会说话”,但行为表现告诉了作为自闭者的葛兰汀诸多信息,并由她转述给我们这些常人。
 
而笔者认为,自闭者也好,非自闭者的常人也罢,只要承认动物具有感情和意识,热衷于去耐心地观察动物,深入到动物的头脑中去,就会对动物内心世界有更深刻的发现。我相信,长期接触动物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感觉到,动物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笨拙或愚蠢,它们其实具备独特的天赋和难以想象的惊人的学习和认知能力,这也许是人类所没有的。从这本书中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动物心理世界,可能是我们用目前的“科学知识”还无法完美的去阐释。行为主义者一般认为,动物行为是可以受奖励和惩罚来控制,以及来自环境的正负强化的制约(比如经典的条件反射),极端者甚至不承认动物具有感情和智商,而只有行为。笔者所受到的动物学专业教育也过分强调行为的模式化,并在研究过程中运用量化标准,定义行为模式,统计行为时间或发生次数,并赋予生物学或生态学或进化的含义。在这样的动物行为学学习中,人们的头脑似乎永远和统计数据联系在一起,割裂了心理层面的内涵。目前,国内对动物(无论是驯养动物还是野生动物)心理学研究方面,仍然很薄弱,这可能与仍旧遵循传统的行为学研究方法而孤立心理学范畴不无关系。故而,我们也就无法深刻地认识动物行为的本质,更无从体恤动物的情感!
 
本书是一本科普读物,或者说是关注人类和动物的大众心理学普及读物,但我却体会到她对主流和权威的大胆挑战,尽管她关注的重点还集中在畜牧学或宠物学的领域。无论如何,怎样看待形形色色的动物,怎么进入动物的内心世界了解它们,这本书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作用。用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指导我们认识和了解身边的动物,用什么样的方法论维系和发展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这些却是值得思考的哲学和价值观问题。
 
在如今发达和文明的社会,希望虐待动物的事情不要再发生,希望动物能够在这个星球上与人类共存,当我们像自闭者那样乐于深入动物内心世界体会它们感受的时候,我们似乎就此回归到了寰宇间我们本来的位置上。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