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陆琦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6-27 7:33:19
从企业角度看技术创新 记光华工程科技奖得主温燕明
 
6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
 
作为一位长期主持企业科技工作的领导,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得主、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副总经理温燕明对总书记的这番话深有体会:“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能得到那么高的荣誉,说明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主导思路发生了本质变化。”
 
实现工程化的惊险一跳
 
传统的观念,往往认为企业的理论层次低,创新能力差。“以前科技上的奖励大多是颁给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所的研究人员,很少有企业的份儿。”温燕明笑着说。
 
高校院所和企业长期以来是分离的,高校院所的科研成果很多,但是转化率很低;企业需要的智力支持又接不上茬,要靠企业自己来做,这就导致企业技术创新的难度很大。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节能减排,也正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时候,需要技术创新,需要智力支撑。”温燕明结合这些年来的实践经验指出,“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竞争力。”
 
温燕明在国内率先提出钢铁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先后提出钢铁企业分布式发电、分布式用水及废水分级治理、紧凑化热能资源梯级高效综合利用等理念,主持开发国家重大节能示范项目及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其中干熄焦技术国产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等已在国内推广应用。
 
“企业科技工作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相比,其最根本的差异是选题不同。”温燕明说,“高校院所关注的往往是理论高度,而企业更多的是要解决问题,优化生产要素的关键技术,推动企业实质性的发展。”
 
大学科研院所解决理论、技术上的可能,企业解决工程化的可能。理论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时,往往与生产现实还有很大一段距离。现实转化的时候,有一堆技术问题要解决。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经过工程化阶段,这是惊险的一跳。企业中的技术工作者,就是在优化知识过程中推动技术进步的人,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工程化上,将各方面知识综合以后得到最佳状态。“有知识的人是值得尊重的,掌握知识并会利用的人,更值得尊重。”
 
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
 
十几年前,钢铁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有的注重了资金的问题,有的注重了质量的问题,有的注重了成本的问题。温燕明当时就思考,到底什么才是企业最核心的问题。
 
从那时开始,温燕明就带领济钢走出了一条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之路,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企业文化理念:污染物和废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创意无限,资源无限;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废弃的资源;节水就是节能,节水就是保护环境;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消灭企业,环境保护是企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如今的济钢作为国内冶金行业唯一一家清洁生产试点企业,正逐步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创新型的钢铁企业。
 
在温燕明看来,我国企业当前所急需解决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能源效率。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有利于改变我国粗犷的发展方式。温燕明指出:“光靠管理,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技术上的创新才是跳跃式的、不可逆的。企业真正的竞争力和发展的后劲,就是自主创新。技术开发不能靠外国人,我们必须调整心态。”
 
树立创新风险意识
 
技术创新是有风险的。如何对待风险,是当前广大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领导不是带头就是挡道。”温燕明说,“技术创新,首要的就是领导创新。如果到领导这儿都是否定的,没法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长征70周年的时候曾在济钢讲过一段话,令温燕明印象深刻:“在战争时期,共产党员以生命向党表示忠诚;在和平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应该有风险意识,要敢于冒风险向党表示忠诚。”
 
可是在日常工作中,大部分人往往瞻前顾后,把风险推给别人。温燕明举例说,我们有些自主技术,很多人看了都说好,但是却希望在别的单位用了以后再用。“如果这种观念不改变,很难推动我国的自主创新,更难解决我国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为什么现在的民营企业发展那么快?温燕明认为,正是因为他们清楚利益之所在,敢于冒风险;大量的国有企业光考虑保住乌纱帽。
 
这些年来济钢出现了100多项创新成果,这与济钢宽容失误、容忍失败的氛围是密不可分的。一位清华教授到济钢考察时,曾连连感叹:“我到济钢,能享受胜利的欢乐,更能得到在实验失败时的宽容。”
 
“第一个要树立创新风险意识的,就是领导者,特别是主持技术工作的领导者,同时,从事技术创新的人,也必须要有风险意识,把新形势下的创新当做一种历史责任。”温燕明指出,“应该把冒风险看成是一种奉献,把创新作为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马上要退休的人,温燕明仍表现出一种人退心不退的工作热情。他满怀希望地说:“尽管今后从事具体项目可能就没有我的舞台了,但是我下一步仍会全力支持青年同志,给他们创造一个好的创新环境,给他们提供些具体的项目支持,帮助他们协调技术资源,争取把创新工作搞得更活跃,把自主创新变成大家的共识。”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