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丰捷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08-12-4 12:53:41
前教育部部长刘西尧回忆恢复高考决策过程
 
刘西尧,1916年生,湖南省长沙市人。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系。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长期在国防科技战线工作,1963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76年10月至1977年1月曾出任光明日报总编辑。1977年出任教育部部长,参与了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
 
有人说恢复高考是“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而更切实的意义是,它使多少人的生命有了希望,又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
 
恢复高考,今天看来,怎样褒奖都不为过。它是一座纪念碑,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结束,同时又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恢复高考激活了整个社会的思想,从此,教育和科学迎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
 
决策的过程经过了50多天,现在,很多细节都记不太清楚了。不过,当年的人才选拔制度,现在的人,无法想象。
 
“文革”刚刚结束,恢复高考的决策,可以说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挥了巨大力量。那是1977年夏天,刚刚复出的小平同志向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方毅和我指示,召开一个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关于参会人员,小平要求,“找一些敢说话、有见解的,不是行政人员,在自然科学方面有才学的,与‘四人帮’没有牵连的人参加”。
 
8月4日,座谈会如期举行,受邀参加的有吴文俊、周培源、苏步青、于光远、王大珩等数十位科技教育界知名人士。小平在这次会上说:“知识分子的名誉要恢复。”还说,他重新回到政治舞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放知识分子”。有人谈到推荐到大学的学生基础太差(当时不是考试入学,而是推荐——编者注),小平感慨,那就不要叫大学了,改成“清华中学”、“清华小学”好了。
 
会开到第4天,几乎每场必到的小平听到了武汉大学副教授查全性的发言,建议当年恢复高考。此言一出,全场响应。此时,我坐在小平旁边,小平转过头问我:今年还来得及吗?我答:“高招会刚在山西开过,已经作了决定,还是按照过去的方法办。”“不过,”我补充说,“这个文件刚送到国务院,还没有批,如果要改的话,还有可能。”
 
小平点点头,说恐怕还是应该改。我说了一句:“要改的话,今年的招生工作恐怕要推迟。因为按照惯例,9月份学生就要入学。”
 
小平最后拍了板:“既然今年还有时间,那就坚决改嘛!把原来写的报告收回来,根据大家的意见重写。招生涉及下乡的几万青年,要拿出一个办法来,既可以把优秀人才选拔上来,又不要引起波动。重点学校要统一招生。今年下决心按要求招生,招的学生要符合要求。”
 
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是座谈会第一次鼓掌。
 
这之后,我们开了一个四十多天的高招会,围绕几大争议,会议始终僵持不下。小平的“八•八”讲话,震动很大。但大家的迟疑主要是因为这些话毕竟只是从邓小平嘴里说出来的,讲话的场合太小,也不是那么正式,能够算数么?
 
关键时刻,小平再次决断。那天,我们几位教育部领导被小平找去谈话。他直言:“你们还没有取得主动,至少说明你们胆子小,怕又跟着我犯‘错误’。”最后,他严厉地说:“教育部不要成为阻力。”
 
回来后,我向高招会传达了小平的讲话,会场反应强烈,形势随之逆转。当期简报就把“响彻教育战线的一声春雷”作上了大标题。
 
随后,在政审、报考标准和培养目标等问题上均有重大突破的《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迅速出笼,“自愿报名、统一考试、地市初选、学校录取”成为新的高招方针。
 
1977年9月30日,教育部就此呈送《请示报告》。邓小平批示:“我看可以。”
 
那一年的冬天,关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大门终于重新开启,570万考生走进考场,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共计1160万人——这是世界考试史上考生人数最多的一次。
 
以此为起点,中国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