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信息科学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郭英剑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11-25 2:56:13
郭英剑:中国何时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大学校长
从大学校长轮岗和司徒雷登魂归中国说开去
 
自2008年11月份以来,因为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的校长轮岗或是新旧交替,“大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人们在诘难“大学校长的此番轮岗凸现大学校长官员化”时、当人们在呼吁“大学校长和大学都要去官本位”时,其实,更应追问和探讨的是:在当今的中国,若不通过行政任命的方式,那么,大学校长应该通过何种途径产生?由谁去选择和最终决定大学校长人选?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做大学校长——或者说,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大学校长?
 
《哈佛大学的校长是怎样产生的》一文以哈佛大学为例,并不是说哈佛所做的,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它作为世界最高学府,至少可以为我们那些定位在“早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大学,提供一种乃至多种看问题的视角抑或看问题的广度与深度。
 
美国作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高等教育国家,很少从国外引进大学校长和高级管理人员,但从目前欧洲与亚洲的情况看,从美国引进校长或者高级管理人员似乎开始成为一种潮流。
 
美国《新闻周刊》2008年8月9日发表了题为“全球寻猎大学校长”、副标题为“大学开始跨越校园界线、四处寻找新老板”的文章。文章说,当2009年秋季来临时,英国牛津大学的师生将会迎来一位新面孔:安德鲁·汉密尔顿,这位现年55岁的耶鲁大学教务长,将会出任牛津大学副校长——这个职位相当于美国的大学校长,主持牛津的日常工作。
 
应该说,这不是西方知名大学的第一次“跨国”选择。我国著名学者杨福家教授在2001年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的校长。2003年,英国剑桥大学任命美国耶鲁大学的教务长埃里森·理查德为该校的副校长。2008年6月,哈佛拉得克利夫高级研究院常务院长路易斯·理查森出任了苏格兰最古老的大学圣·安德鲁大学——英国威廉王子的母校——的校长一职,她将于2009年1月履新。实际上,在法国、埃及和新加坡以及其他国家,最近都有从国外聘请大学校长或者高级管理人员的事例存在。
 
当然,若站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谈论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大学校长,我们不免要去问:为什么要在全球范围内去搜寻?能否行得通?有何益处?能够给中国的大学带来什么,或者说:我们期望这种搜寻方式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在我看来,谈论这些问题,不是说一定要在全球范围内去“搜寻”中国的大学校长,更不是说一定要从美国引进,而是说,“在全球范围搜寻”,显示的是一种视角和高度。至少这种选拔方式让我们看到,当有一天中国的大学能够改变行政命令方式任命校长时,我们应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正如英国国王学院校长理克·特兰诺尔所说,所谓教育的全球化,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大学会寻找具有某种国际经验的人来担任大学校长”,因为,外来人总是能够给既定的状态带来新的视野和新的思维。其实,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即便是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到了众多的候选人,我们也还要、也必须从中加以甄别,看哪个候选人更具有国际经验,更了解中国和世界的高等教育状况,更有能力担任中国的大学校长。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11月19日,一条“司徒雷登归来”的消息进入了人们的眼帘。司徒雷登何许人也?相信35岁以上的中国人、或者对中国现代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他——他因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而在中国家喻户晓。11月17日,中国燕京大学的首任校长、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骨灰安放仪式在他的出生地杭州的半山安闲园举行。卒于1962年、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教育事业的美国人司徒雷登,终于实现了他魂归中国的愿望。
 
稍稍回顾一下高等教育史,我们就会发现,司徒雷登创办燕京大学时所确立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在今天看来依旧具有当代性,这种现象很值得中国高等教育界回味和反思。
 
为此,我们也有理由在期待中去追问:什么时候,中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搜寻大学校长?
 
(作者:郭英剑,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科学时报》 (2008-11-25 B3 国际)
 
更多阅读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